第184章 史记伯夷列传[第2页/共4页]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怀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此中子。因而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兵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摆布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闲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但是有的说法却说:“尧曾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管,还以为这是热诚,逃脱隐居起来了。到了夏朝的时候,又有卞随、务光如许的人。”这又该如何解释呢?太史公说:我登上箕山,那山上传闻有许由的宅兆呢。孔子顺次论列当代的仁人、贤人、贤人,像吴太伯、伯夷这些人都报告得很详细了。我所听到的许由、务光,他们的义行是很高贵的,但是在孔子的着述里有关他们的文辞却一点也看不到,这是为甚么呢?
品德高贵的死守者:他们是死守道义的典范。在武王伐纣后,他们秉承着对商朝的虔诚,死守“仁”“孝”的看法,果断不食周粟,表现了极高的品德时令。这类对原则的固执,在乱世中显得尤其贵重,为后代建立了品德标杆,是儒家倡导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活泼解释。
喜好答题:从始皇开端请大师保藏:答题:从始皇开端小说网更新速率全网最快。
《述而篇》:冉有问子贡:“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子贡通过扣问孔子对伯夷、叔齐的评价,引出孔子对二人“求仁得仁”的必定,表白他们的行动是出于对“仁”的寻求,以是即便饿死也无怨怼.
世上记录各种史事的册本极其博识,但还要从“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里去考考核实。《诗》《书》虽出缺失,不过虞、夏期间的笔墨记录还是能够晓得的。尧将要退位的时候,把天下让给虞舜,舜和禹在交代的时候,四方诸侯之长以及州牧们都来保举,因而让他们先处在职位长停止试用,主持政务几十年,功劳已经闪现出来了,然后才把政权交给他们。这表白天下事极其贵重的宝器,帝王是极其首要的统绪,传承天下事如此的慎重和艰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