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建安七子[第4页/共4页]
1. 少年景名:
暮年经历:刘桢 5 岁能读诗,8 岁能诵《论语》《诗经》,赋文数万字,被世人称为神童。公元 197 年,因避兵乱,11 岁的刘桢随母兄躲至许昌,在驿馆中结识曹植。曹植被刘桢的饱学所佩服,将其领到丞相府,两人日夜解文作赋,志同道合,干系日笃。厥后他又结识孔融等其他五学子,他们常聚论学问。
刘桢(186—217 年),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人,东汉驰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其祖父刘梁为汉朝宗室后嗣,官至尚书令,是东汉前期思惟家、文学家。以下是对刘桢的详细先容:
诗歌方面:刘桢在五言诗创作上成绩颇高,与曹植并举,被先人称为“曹刘”。他的诗多以壮美山川为背景,借景抒怀,气势清爽刚毅、气势激宕、意境峭拔,不假砥砺而风格颇高。其存世的诗歌只要 15 首,代表作《赠从弟》三首,以松柏等为喻,抒写墨客的胸怀志节,具有悲惨慷慨、高风跨俗的气势,此中第二首“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恻,终岁常端方。岂不罹凝寒,松柏有赋性”尤其人所称道。别的,《赠徐干》诗被钟嵘评作“五言之警策”。
出世时候:公元170年。
3. 主政北海:
孔融能写诗,善作文,在文学上的成绩主如果散文。他的文章词句整饬、辞采高雅、引喻精美、气势充分,颇受魏文帝曹丕喜好,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将孔融列为“建安七子”之首。其散文代表作有《荐祢衡表》《难曹公禁酒书》《与曹公论盛孝章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