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官职制度(上)[第2页/共9页]
职事官都是流内官,别的另有流外官,《隋书·百官志下》说:
礼部主管文教、交际、礼节、科举等等文明相干的事件。
勋国公殷开山(西纪行中唐僧的外公、唐高祖期间的功臣)
注:本表按照《新唐书·百官志》制。
卫国公李靖(论军功,初唐第一的军事大师)
附:唐朝武官散阶简表
“制授”,六品以下官用“敕授”。
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的爵位别离是:
秘书、殿中、内侍等三省职位与九寺五监职位不异,而不像门下、中书、尚书等三省那么牛叉。
唐初沿周隋旧制,首要地区置总管统兵,厥后改称都督,只要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景云2年(711年),贺拔延嗣为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端成为正式的官职。
太府寺是秦汉九卿之一的少府的持续。办理:长安东西两寺、洛阳南北两寺,国库等等。是九寺中最有实权的之一。
体味了唐朝各种官称名号后,我们对唐朝官员头上所戴的一顶顶“桂冠”便能够一目了然,比方《旧唐书·宣帝纪》载,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一份制书称:
亲王,正一品;郡王、国公,从一品;郡公、县公,从二品;侯,从三品;伯,正四品上;子,正五品上;男,从五品下。另有一个嗣王,是亲王之担当人,和郡王职位差未几。
勋官本来是赐给建功将士的名誉称呼,厥后文职朝官也有赐给的。隋文帝时,采取北周之制,定勋级自上柱国至都督共十一等。唐武德、贞观时有所改易。因为当时勋官与散官称呼不异,不易辨别,以是高宗咸亨五年(公元674年)再加以鼎新,定为十二转,以下表:
刑部是司法行政机构。事情有刑法公布和按覆诸狱囚徒、官奴和官婢的办理等等。
册封本来规定有食邑多少户,这类规定实际都是徒有其名仅虚封罢了。但若加上“食实封”多少户之类的名号,才气享有呼应的封户租税,或者从国库支取应得的封赐。
县以下有乡里构造。普通一百家构成一里,设里正一人。五里为一乡,设耆老一人。
唐玄宗在边防要地设立了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剑南、岭南等十大节度使,这是唐、五代、两宋节度使轨制的发源。
注:本表据《新唐书·百官志》制
据《新唐书·百官志一》载:“皇之弟、皇子,皆封国为亲王;皇太子子,为郡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诸子为郡公,以恩进者封郡王;袭郡王、嗣王者,封国公”。自郡王以下,文武大臣有功者都可受封。总之,获得册封的路子有二条:一是靠血缘干系;二是靠建功。建功得封者,如唐初李靖曾封卫国公,李勣曾封英国公,德宗时李晟曾封平西郡王。但唐前期册封也很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