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百谷峰][第2页/共3页]
胡昭留下的不但是一座山岳,更是一种隐于谷而济于世的精力。他回绝了权贵的征召,却从未回绝过百姓的病痛;他挑选了云巅的孤傲,却让千万人感遭到了人间的暖和。当望仙观的晨钟再次敲响,当百谷峰的云雾又一次漫过望亲台的石阶,胡昭的故事,就像他当年在石案上写下的“谷中有真”,永久在灵山的千谷万壑间反响,成为百姓心中,最切近人间的神仙。
胡昭仙逝的动静传遍灵山,大济村的百姓们登上百谷峰,只见草庐内的丹炉尚温,石案上的“谷中有真”四字闪着金光,峰顶的松林竟在刹时换上新绿,每片松针都朝着草庐的方向微垂,如同在致最后的敬意。
“抓住我的藤筐!”胡昭解下腰间的葛藤,一端系在腰上,另一端抛向虎娃。当他抱着孩子爬回峰顶时,后背已被岩石划出数道血痕,却顾不上疼痛,先取出金创药敷在虎娃腿上:“记着,山中草木皆有灵,不成随便折枝。”
建安十三年,孙权的使者俄然拜访大济村。为首的中郎将腰悬吴钩,身后跟着二十铁骑,在村口便喝令:“胡昭若再避而不见,便请公子随我们去建业‘做客’。”胡文义望着对方手中的吴侯手令,指甲深深掐入掌心,俄然闻声山顶传来清越的钟声——那是父亲新铸的青铜钟,专为警示山匪所备。
晋元康元年,望仙台改建为望仙观,胡昭的青铜药壶被奉为圣物,壶中泉水千年不涸,能治万病。观内的《百谷仙踪图》描画了胡昭在峰巅炼丹、谷中采药、雪地救人的场景,此中“雪地救虎娃”一图尤其逼真:胡昭衣袂上的药草纹路在月光下竟会悄悄摆动,仿佛随时会走下画卷。
建安五年的霜降,灵山北麓的大济村飘着细雪。胡昭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望着西南边向的百谷峰,峰顶的积雪在阳光下泛着青灰色,像一顶神仙的玉冠。他的青布衫上还沾着秦岭的霜尘,腰间悬着的青铜药壶悄悄闲逛,壶身上“松谷”二字是昨夜借宿时用竹枝刻的——自回绝曹操的第五次征召,他已在南下的路上展转三月,终究寻到这处“前望千谷,后倚万松”的宝地。
暮色中的草庐亮起油灯,胡昭对着石案上的《黄帝内经》入迷,丹炉里的艾草香混着积雪熔化的潮气,在草庐内悄悄流转。俄然,他闻声峰顶的松涛声有异,出门只见月光下立着个青衫男人,腰间玉佩刻着吴地的云雷纹。
“文义该来了。”胡昭望向窗外,只见望亲台上人影攒动,宗子的青衫在东风中格外显眼。他取出早已备好的木匣,内有三物:青铜药壶、《黄庭内景经》抄本、一只半旧的麻鞋。刚将木匣放好,便闻声草庐别传来脚步声,转头时,却见宗子已跪在地,眼中尽是泪水。
周瑜沉默,忽见石案上的《黄庭经》内页飘落,纸上是胡昭新创的“谷气吐纳法”,笔迹如松针入石,暗含道家玄机。他长叹一声,解下腰间玉珏放在石案:“先生高义,周某不敢强请,唯望这玉珏能护先生全面。”
“鄙人周瑜,奉吴侯之命,恳请先生出山。”来人恰是江东名将,现在却执长辈礼,“今汉室倾颓,吴侯求贤若渴,先生一身才学,何愁不能兼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