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百谷峰][第1页/共3页]
1、云巅结庐
“大哥,本日是重阳。”三弟胡信义抱着陶坛走来,坛中是母亲新酿的茱萸酒。胡文义接过酒坛,在台顶的石龛前跪下,只见石龛内供着父亲留下的青铜药壶,壶嘴方向正对着百谷峰。自父亲上山,这望亲台便成了百口的牵挂,每逢月朔十五,母亲必亲手做胡昭爱吃的茯苓饼,由文义登台祭拜,待饼凉透,便有山风将饼香送往峰顶。
建安十三年,孙权的使者俄然拜访大济村。为首的中郎将腰悬吴钩,身后跟着二十铁骑,在村口便喝令:“胡昭若再避而不见,便请公子随我们去建业‘做客’。”胡文义望着对方手中的吴侯手令,指甲深深掐入掌心,俄然闻声山顶传来清越的钟声——那是父亲新铸的青铜钟,专为警示山匪所备。
3、望亲烟岚
周瑜沉默,忽见石案上的《黄庭经》内页飘落,纸上是胡昭新创的“谷气吐纳法”,笔迹如松针入石,暗含道家玄机。他长叹一声,解下腰间玉珏放在石案:“先生高义,周某不敢强请,唯望这玉珏能护先生全面。”
使者望着随风舞动的白练,忽闻远处传来马蹄声,倒是周瑜策马而来,腰间玉珏恰是当年胡昭所留:“吴侯已悟,先生高志,非权势可动。”他回身对使者低语,“还不快退下,莫惊了山中神仙。”
胡昭仙逝的动静传遍灵山,大济村的百姓们登上百谷峰,只见草庐内的丹炉尚温,石案上的“谷中有真”四字闪着金光,峰顶的松林竟在刹时换上新绿,每片松针都朝着草庐的方向微垂,如同在致最后的敬意。
胡昭望着周瑜眼中的灼灼战意,俄然想起曹操的使者曾说“如公不出,奈百姓何”,孙权的手札里写着“愿以江东十万户为先生药田”。他回身从丹炉取出刚炼好的“还魂丹”,递给周瑜:“周某可知,这丹药需采百种草木之精,历三寒三暑方能成?天下百姓,亦需文火慢煨,急不得啊。”
百谷峰的夏季来得格外早。胡昭在峰顶搭建的草庐不敷三丈,却用松木隔出三间:东间置丹炉,西间堆文籍,中间设石案,可研磨药材。每日拂晓,他便背着藤筐踏雪入谷,靴底的铁钉在岩石上敲出清脆的节拍,惊起几只栖息在槲栎树上的寒鸦。
4、松谷遗踪
宋宣和年间,宋徽宗梦游灵山,见一老者在百谷峰巅与松涛对饮,醒来后下诏加封胡超为“玄坛紫桓洞真天师”,并敕建“百谷仙祠”,祠内胡昭像以灵山特产的花岗岩雕镂, eyes 微闭,似在深思,衣褶间埋没百种草木的纹路,指尖还拈着假造的党参。
胡昭留下的不但是一座山岳,更是一种隐于谷而济于世的精力。他回绝了权贵的征召,却从未回绝过百姓的病痛;他挑选了云巅的孤傲,却让千万人感遭到了人间的暖和。当望仙观的晨钟再次敲响,当百谷峰的云雾又一次漫过望亲台的石阶,胡昭的故事,就像他当年在石案上写下的“谷中有真”,永久在灵山的千谷万壑间反响,成为百姓心中,最切近人间的神仙。
“抓住我的藤筐!”胡昭解下腰间的葛藤,一端系在腰上,另一端抛向虎娃。当他抱着孩子爬回峰顶时,后背已被岩石划出数道血痕,却顾不上疼痛,先取出金创药敷在虎娃腿上:“记着,山中草木皆有灵,不成随便折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