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腊八祈福][第2页/共7页]
“愿以此粥,普济众生——”两道声音同时响起。当金缕从殿顶落下,首坐的陈婆婆俄然瞥见金箔上闪现出孙子的笑容,那是孩子病身后她第一次梦见;王老爷的帐本上,滞销的丝绸竟主动闪现出“西域”二字,仿佛有人在指导商路;黑衣妇人的碎银旁,不知何时多了片松针,恰是昨夜她在亡夫坟前哭祭时,山风送来的。
"师父,明日还要去采松针吗?"明海小沙弥抱着空了的陶罐问。了尘师父笑了,昂首望向窗外的灵山,峰顶的积雪在月光下泛着银光:"傻孩子,松针年年都会长,就像这腊八粥的香气,总会在腊八凌晨漫过信州城的每一条巷子。"
“虎娃,别碰!那是冰菩萨的簪子。”穿青布棉袄的妇人一把拉住要掰冰棱的男孩,指尖触到晶莹的冰柱,凉意顺着指腹爬进心口,却又带着莫名的暖意。她怀里抱着个襁褓,婴儿的小脸冻得通红,却在瞥见冰挂时俄然咧嘴笑了,睫毛上还沾着未化的雪粒。
陈铁头站起家,风铃在腰间轻响。他望向人群,见最前排的老猎户张叔正对着冰瀑作揖,箭囊上挂着片枯黄的松针——那是客岁腊月他在冰瀑下捡到的,当时他摔断了腿,是冰挂熔化的雪水救了他一命。“山神爷赏饭吃。”张叔常说这话,现在他闭着眼,口中喃喃念着只要灵山的风才气听懂的祷词。
信众们顺次领粥时,发明碗底都沉着片松针或道符。墨客的粥里飘着片“魁星符”,咬开桂圆时竟尝到墨香——那是他昨夜抄经时滴在砚台里的;张猎户的碗底沉着松针,嚼到核桃时俄然想起父亲临终的话:“灵山的树,都是神仙的耳朵。”
卯初刻,铜钟九响。三清殿的朱漆大门“吱呀”推开,二十八名道童持桃木剑鱼贯而入,踏的恰是“禹步”九宫格;与此同时,释迦塔的十二名沙弥捧着莲花灯走出,每七步一叩,法衣在青砖上拖出浅灰的痕。两拨人在殿中心错身时,道童的布鞋与沙弥的木屐竟踏出同一节拍,惊得梁上的灰雀振翅乱飞。
2、卯初·香雾起时
"奶奶快看,金光!"穿红棉袄的小妮子俄然指着灵山寺方向惊呼。但见寺庙庙门前的两排灯笼不知何时全换成了琉璃盏,十八口大锅腾起的热气在晨光中折射,真如万点金鳞在云海里翻滚。更妙的是那香气,先是松针的清冽裹着赤豆的甜,接着是桂圆的醇厚混着核桃的香,末端另有股如有若无的药草气,直往人鼻梁里钻。
《灵山粥香》
“道家的九宫八卦与佛家的曼陀罗妙在圆融。”了尘含笑望向殿内,三十六盏铜灯已按北斗方位摆好,中间的香炉里龙涎香正腾起细烟,“当年建这双坛时,智空长老与玄真子道长曾在坛前对坐三日,方定下这‘天圆处所’的格式。”
《灵山冰绡记》
5、金辉灌顶·粥香通灵
这一晚,信州城的百姓都做了个一样的梦。梦里有座青山,山间的松针上挂着露水,每颗露水里都映着一碗冒着热气的腊八粥,而在那粥香深处,有个声音在悄悄说:"暖了脾胃,便暖了民气;暖了民气,便暖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