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庙会春秋][第1页/共4页]
“白叟家起得早。”我侧身让路,闻到她衣衿上沾着的艾草香,混着晨露的清冷,直往民气里钻。
(二)茶香漫野
戊申年四月十四,寅时三刻,即墨灵山的晨雾比昔日浓了七分。青石板铺就的庙会步道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像一条被揉皱的素绢,蜿蜒着通向山颠的老母殿。露水顺着古松的针叶滚落,在石阶上敲出细碎的节拍,与远处传来的梆子声应和——那是守庙人在敲开晨钟前的醒木,惊醒了栖息在飞檐上的灰雀。
“看!”不知谁喊了一声,殿内世人纷繁昂首。只见泥像的衣袂无风主动,裙摆上的金线如活物般游动,垂垂会聚成“风调雨顺”四个大字。更奇的是,泥像眼中出现温和的金光,仿佛真的在俯瞰众生,赐与无声的回应。
2、商贸交换·中午市声
糖画摊前围满了孩子,徒弟手持铜勺,在青石板上缓慢地勾画。糖浆遇冷凝固,转眼间便成了腾飞的金龙、展翅的凤凰,乃至另有灵山的三十六峰外型。孩子们举着糖画奔驰,糖丝在阳光下拉出晶亮的丝线,仿佛将甜美的梦都牵在了手中。
殿外俄然传来孩童的笑声,一个扎着双髻的小女人摆脱母亲的手,跑到香案前。她踮起脚,将手中的纸船放进香炉旁的铜盆里,纸船上写着“愿爹爹早日回家”——她的父亲是出海的渔民,已流落半月未归。铜盆里的净水映着纸船,也映着小女人眼中的期盼,仿佛那小小的纸船,真能顺着灵山的灵气,漂到父亲的身边。
戊申年四月十五,卯时初刻,晨雾开端消逝。老母殿的台阶上,老妪正将孙儿的落第捷报贴在祈福墙上,风掀起捷报的边角,暴露上面层层叠叠的旧纸条,每一张都写着分歧的心愿,分歧的感激。
当殿角的漏壶滴完最后一滴水时,老母泥像的指尖俄然闪过一道微光。我望着泥像底座的野蔷薇,发明本来蔫垂的花苞竟在刹时绽放,粉红色的花瓣层层叠叠,花蕊中溢出的香气与殿内的檀香融会,构成一种奇特的气味,像是光阴与但愿的异化。
(三)圣像显灵
酉时三刻,我沿着“千年步道”向棋盘峰攀登。石阶上的青苔被阳光晒得发亮,每一块石头上都有深浅不一的凹痕,那是千年来香客们的足迹刻下的印记。道旁的护栏上挂满了祈福牌,红的、黄的、蓝的绸带在风中翻飞,像是给灵山系上了七彩的腰带。
说话间,一名身着儒衫的墨客接过茶盏,闭目细品:“此茶清润,如见灵山之秀;回甘悠远,似闻千年文气。”他展开眼,望向远处的“聚讲岩”,那边有前人题刻的诗文,在阳光下清楚可见,“当年王贞白、辛弃疾诸公在此论诗,想必也喝过这般好茶吧?”
“神仙!”身后传来短促的脚步声,阿谁曾在集市上见过的学子跑上前来,书包上的“985”徽章在月光下闪闪发亮,“我考上了!真的考上了!”他取出一张泛黄的祈福纸,上面是他客岁庙会时写的欲望,“您看,当时我还怕写得不敷诚心,特地用灵山的松烟墨……”
老妪昂首,眼角的皱纹如古松的年轮,却掩不住眼中的亮光:“神仙不知,明日是老母诞辰,俺孙儿今秋要科考,得赶在子时前给老母上香。”她的手在竹篓里摸索,取出一束用红绳扎好的山菊,花瓣上还带着未干的夜露,“这是俺在‘神雨峰’下采的,传闻那边的花开得最盛,老母见了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