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道藏真传][第2页/共4页]
3、道佛和鸣:云子棋盘上的六合劫
子时将尽,道童俄然落下最后一枚白子,恰在“太极眼”位。刹时,全部棋盘收回太阳般的光辉,黑子与白子同时化作光点,在云端拼出“道佛和鸣”四大金字。慧明瞥见,“道”字的走笔如青牛摆尾,“佛”字的笔划似莲花绽放,二者的笔划在交界处完美融会,构成前所未见的新笔墨。
说话间,道童俄然取出一方玉匣,内里躺着三枚玉简:一枚刻着《黄庭经》,一枚刻着《金刚经》,最中心的玉简空缺无字,却泛着温润的光。“前两枚经玉简传法,最后一枚传心,”道童将玉匣递给慧明,“真正的道藏,不在竹简木椟,而在——”他指了指慧明的心口,俄然化作青牛虚影,融入池心的弓足。
(一)子时禅定的波纹
(二)跨教夜话的玄机
道童将舍利托在掌心,莲瓣状的光轮俄然扫过放生池,池底的鹅卵石竟闪现出《品德经》的蝌蚪文。慧明认出那是失传已久的古文版,与他在终南山见过的石刻一模一样。更奇的是,每颗鹅卵石上的“道”字,都在接收月光,化作藐小的青牛虚影,绕着道童脚踝打转。
话音未落,道童指尖已凝出一粒流转七色的舍利。舍利中心,太清、玉清、上清三清虚影若隐若现,核心却环抱着十二道金色莲瓣——恰是佛道融会的异象。慧明俄然想起师父昙摩大师圆寂前的偈语:“金顶生青莲,牛背驮经来”,现在竟一一应验。
第三十六手时,慧明俄然想起师父说过的“烦恼即菩提”,将黑子落在“劫材”位,竟化作十八罗汉的虚影,各持法器护住棋筋。道童抚掌赞叹:“妙哉!以烦恼为劫材,恰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真机。”他顺手落下白子,竟现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的气象,青牛尾巴扫过之处,罗汉们的法器纷繁化作莲花。
第一朵弓足在子时三刻破水而出。莲茎上刻着佛教的八吉利纹,莲叶边沿却泛着玄门的云雷纹,花瓣每展开一瓣,便有梵唱与道咒同时响起。慧明数到第八瓣时,弓足中间竟闪现出太上老君骑青牛的剪影,牛背驮着的,恰是释迦牟尼的十二层舍利塔。
“法师可还记得,三年前三教法会上,三教大德共书‘三教归元’?”道童的声音变得缥缈,身影逐步透明,“本日这局,便是当年的续章。佛道如阴阳,如日月,看似两仪,实为太极。”他抬手一指,棋盘上的光点飞入慧明的眉心,慧明只觉识海轰然一亮,竟瞥见卜灵山的畴昔将来在面前闪过:千年前佛道初遇,五百年前共刻圣迹,另有将来信众们在莲池畔祈福的场景。
慧明伸手触碰弓足,指尖刚触到花瓣,便觉一股热流顺着劳宫穴涌入,直冲泥丸宫。他闭目内视,竟瞥见本身的识海里,莲花与太极图正在融会,《心经》与《品德经》的笔墨如银河般扭转,终究凝成“和”字金印。道童的声音在识海中响起:“舍利非金非玉,不过是众生善念所凝,当年老君过函谷关,留下五千言,何尝不是给东土的一粒‘舍利’?”
(三)万法归心的结局
“水火既济,金丹自成。”道童踏莲而行,指尖掠过莲叶,叶面上便闪现出《周易参同契》的丹道口诀,“贵寺放生池下,本有地火明夷之相,当年昙摩大师以血祭水,贫道今以舍利引火,方得此青莲金池。”慧明恍然大悟,本来灵山的地脉,早被前辈大德布成了佛道合璧的丹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