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道藏真传][第1页/共4页]
戌时末的放生池还泛着白日余热,慧明法师的法衣角浸在微凉的水里,惊起三两点流萤。他膝头摊开的《法华经》已翻到《药王菩萨本领品》,墨字在月光下泛着青玉光芒,忽有夜风掠过塔铃,七十二声清响如碎玉落盘,惊飞了池心栖息的夜鹭。
(三)地脉贯穿的异景
“此舍利采自昆仑玉虚峰,”道童的声音俄然降落,“三百年前,贵寺昙摩大师与贫道曾在此论道,他以‘明心见性’破我‘练虚合道’,却不知——”他抬手重挥,舍利大要竟映出昙摩大师当年在黄河边救人的场景,“明心者可见性,见性者自合道,佛道之争,不过是仁者见仁。”
(三)万法归心的结局
多年后,慧明圆寂前,将玉匣传给弟子,留下遗言:“道藏不在山上,不在池中,在每个众生情愿向善的内心。”他的骨灰撒入莲池时,池心俄然升起七彩宝光,光中闪现出道童与昙摩大师的笑容,二人并肩而立,脚下是盛开的弓足与回旋的青牛,恰是灵山千年传承的最好注脚——道佛和鸣处,莲花到处开。
喜好大话灵山请大师保藏:大话灵山小说网更新速率全网最快。
“法师可还记得,三年前三教法会上,三教大德共书‘三教归元’?”道童的声音变得缥缈,身影逐步透明,“本日这局,便是当年的续章。佛道如阴阳,如日月,看似两仪,实为太极。”他抬手一指,棋盘上的光点飞入慧明的眉心,慧明只觉识海轰然一亮,竟瞥见卜灵山的畴昔将来在面前闪过:千年前佛道初遇,五百年前共刻圣迹,另有将来信众们在莲池畔祈福的场景。
“又失眠了?”老沙弥玄通的声音从九曲桥传来,竹灯笼的光晕里,可见他捧着新制的莲灯,“明日还要主持盂兰盆会,这般费心……”慧明昂首笑笑,指腹摩挲着腕间的菩提子串——这是十年前在终南山闭关时,一名老羽士送的,每颗珠子都刻着小楷《品德经》,现在在月光下模糊发亮。
“法师可曾见过《道藏》里的‘九转舍利’?”道童回身开口,声音像冰川融水,带着超脱尘凡的清冽。慧明重视到他道袍上绣着的云雷纹,竟与三清观藏的宋朝道服纹样分毫不差,腰间玉佩刻着“太上”二字,边角还缠着片金箔竹叶——恰是当年玄玑子道长的信物。
第一朵弓足在子时三刻破水而出。莲茎上刻着佛教的八吉利纹,莲叶边沿却泛着玄门的云雷纹,花瓣每展开一瓣,便有梵唱与道咒同时响起。慧明数到第八瓣时,弓足中间竟闪现出太上老君骑青牛的剪影,牛背驮着的,恰是释迦牟尼的十二层舍利塔。
子时将尽,道童俄然落下最后一枚白子,恰在“太极眼”位。刹时,全部棋盘收回太阳般的光辉,黑子与白子同时化作光点,在云端拼出“道佛和鸣”四大金字。慧明瞥见,“道”字的走笔如青牛摆尾,“佛”字的笔划似莲花绽放,二者的笔划在交界处完美融会,构成前所未见的新笔墨。
三个月后,信州遭受百年不遇的蝗灾。慧明遵循道童所授,在太极莲池结印祈禳。当他的指尖触到池心的“水火既济印”,满池弓足俄然竖起,莲茎化作千万支金箭,射向遮天蔽日的蝗群。蝗群中竟传出“阿弥陀佛”与“无量寿福”的混响,转眼便消逝在莲花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