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我国封建社会初期~战国时代34[第2页/共3页]
57、数具:几种观点,几种思惟。
74、乱之本:祸乱的本源。
103、恶(wu乌音):何,如何。
98、睾(hao浩音):通“皞”,泛博的模样。 广:通“旷”,开阔。
82、夫:那一个。
49、申子:即申不害,战国时郑国人,主张君首要仰仗权势把握臣民,不重视阐扬才干的感化。
92、论:批评,论说。 失位:搞错位置,指不得当。
16、使:当是“蔽”字之误。
18、故:作“胡”解,甚么,哪些。
83、偷:偷闲、放纵。 谋:思虑。
荀子的首要着作:
72、恣:放纵,听任。
26、九牧:州的官长叫牧,当时把天下分为九州,以是称九牧。 虚:通“墟”。这里作使动词用,变成荒地。宗庙:当代帝王祭祖宗的处所,意味王室。 国:都城。
29、谏:劝止。
70、道:泛指事物的底子事理和遍及规律。
75、“曰”字:疑是??文。
50、惠子:即惠施,战国时宋人,名家代表人物之一。言辞善辩,偶然流于抵赖,离开实际。
10、妒:妒忌。缪:通“谬”,弊端。 妒谬于道:对精确的事理抱着弊端妒忌的态度。 迨(dai代音):趁,及。 所迨:所已经把握的片面知识。
67、无:通“毋”,不要。 无欲:指不受欲的蔽塞。
85、谓之:奉告他。
8、家:学派。乱家: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的各种学派。
78、虚:谦虚。 壹:埋头。静:平静稳定。
14、正求:对精确事理的寻求。荀子在这里揭穿了主观性是“乱国之君”、“乱家之人”,产生弊端熟谙的思惟本源。
54、便:便宜行事,任所欲为。
36、形:这里指身材。
48、慎子:即慎到,战国时赵国人,主张实施法治,否定贤达的感化。
荀子以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差别,人们在察看事物中夸大或忽视事物的任何一面,都会产生蔽。
102、大人:熟谙达到“大腐败”境地的人。
24、非:借作“诽”,谩骂。 不消:不肯着力。
71、可:答应,同意。
77、要:底子,关头。 治之要:管理好国度的关头。
58、隅:角落,这里指一部分。
22、末喜:夏桀的妃子。斯观、关龙逢:都是夏桀的臣子。
101、八极:八方极遥远的处所。
17、德:通“得”。非:反对。非之上:在上面反对他。
33、文王:周文王。 吕望:别名吕尚,即姜太公,周文王的大臣,助武王灭纣。
25、退处:辞职回家。 隐逃:隐退流亡。
37、至盛:极盛,管理得很好。
41、申生:晋献公的太子,奚齐之异母兄,被献公所杀。 罪:谗谄。 奚齐与其母谗谄申生,夺得了政权,后为晋国的臣子里克所杀。
53、数:法规条例。
97、恢恢:宽广的模样。极:限度,边沿。
64、一家:这一学派。 周道:全面的事理。
12、倚:仰仗。异术:与己分歧的政治主张和学说。
94、参稽:考核。 度:法度,规律。
63、乱:这里是治的意义。乱术:管理天下的体例。
100、参:比,并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