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我国封建社会初期~战国时代29[第1页/共2页]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聘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以是生,孰与有物之以是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故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所志于天者,已其见象之能够期者矣;所志于地者,已其见宜之能够息者矣;所志于四时者,已其见数之能够事者矣;所志于阴阳者,已其和之能够治者矣。官人守天而自为守道也。
《天论》阐述天和人(即天然与人事)的干系。它攻讦了孔、孟鼓吹的“天命论”,有力地论证了天然界的运转有它本身的规律,同人类社会的治乱并没有呼应的联络,说了然“天人相分”的光辉论点。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诗》曰:“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谓也。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疆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二,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成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斗大海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曰:繁启蕃善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诗》曰:“天作高山,大王荒;彼作矣,文王康之。”此之谓也。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期间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以是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道天。唯圣报酬不求知天。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本分。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天有当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
但荀子以为有贯穿古今的稳定之道,并必定了统治者的祷告等科学活动能够用来愚民等。这是他的范围性。
喜好穿越汗青,从太古到当代请大师保藏:穿越汗青,从太古到当代小说网更新速率全网最快。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六合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不常有之。上明而政乎,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六合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物之已至者,人袄则可畏也。楛耕伤稼,耘耨失岁,政险失民,田岁稼恶,籴贵民饥,门路有死人,夫是之谓人袄。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领不睬,夫是之谓人袄。礼义不修,表里无别,男女淫乱,父子相疑,高低乖离,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袄。袄是生于乱,三者错,无安国。其说甚尔,其菑甚惨。竭力不时,则牛马相生,家畜作袄,可怪也,而不成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