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我国封建社会初期~战国时代8[第1页/共3页]
12、居:占有。这句说:功成而不自发得有功。
春秋期间思惟家,道家初创人。《史记》的《老子传记》,说他是春秋时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阳,曾任周“守藏室之史”(办理藏书的史官)。
枉:曲折。盈:满。少:贫乏。惑:迷乱。
这两句说:天下的人都晓得美的事物是夸姣的,恶就产生了。意义是:善恶是对峙的两个方面,有善就有恶,有恶就有善,二者是相互转化着的。
7、相随:指由相互对峙而产生了挨次。
14、曲:指有残破。曲则全:不完整的就会变成完整的。意义是讲对峙的两个方面是并存的并且是相互转化着的。以下“枉则直”等几句也都表白这个事理。
20、这两句意义说:正因为他不与人争,以是天下没有谁能争得过他。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8、累土:堆积泥土。
19、自矜:举高本身。矜(jin今音):骄慢。长(zhang涨音):在上。
1、《老子》
译文(参考):
最后一章能够代表《老子》的社会思惟,就是回到原始的浑厚的社会,也就是所谓归真返朴。
23、“其”字的感化是引发下文,比如说“那”。这句说:稳定的东西轻易保持。
11、这句说:施予而不自发得有恩德。
老子的唯心主义哲学从底子上来讲,是反应当时汗青前提下,式微仆从主阶层的态度和欲望的。
31、这两句意义说:固然有船有车,也没有乘坐的需求。
33、复:重新。结绳:相传在笔墨呈现之前人们记事的体例。之:指结绳。
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是非相形……”,说了然事物的存在并不是伶仃的,而是相互依存的。有无、难易、是非、高低等的干系都是事物对峙同一的表示。
这里所选的是《老子》的第2、二十2、六十4、八十章。前三章固然意在阐扬平静有为的思惟,在论证中却表示了朴实的辩证观点。
16、自见:看到本身。明:看得清。
8、处有为之事:做的是无所行动的事,做的是是并没有做却能产生感化的事。这就是“有为而无不为”的意义。
27、毫末:毫毛的尖端(极言其小)。
9、作:产生,鼓起。
老子小传:
注释:
这句说:让万物天然发展而不干预(它们)。
4、相形:指由相互对峙而表现出来。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是非相形,高低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贤人处有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孔子到周,曾向老子问礼。据传老子退隐后着《老子》,但《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着,向来有争辩。
34、这句说:以其食为甘,以他们所吃的为好吃。下文“美其服”等,句法不异。
看不到本身,反而看得清(别人、外事)(即不无私,才气一心为公);不自发得是才气明辨是非;不自夸(鼓吹本身)才气有功(获得更大的功劳);不举高本身(高傲高傲)才气在上(有更大的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