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小说网
会员书架
妙境小说网 >游戏竞技 >北宋辽金风云人物大观 > 司马光

司马光[第6页/共1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庆历四年(1044年),服除,授书武成军判官,改大理评事,补国子直讲;皇祐元年(1049年)被荐为馆阁订正,同知太常理院,是年为贡院属官。皇祐四年(1052年)迁殿中丞,除史馆检验,修日历,改集贤殿校书。至和元年,知并州事庞籍辟司马光为通判并州事。嘉祐三年(1058年)迁开封府推官。嘉祐六年(1061年)擢修起居注,同判礼部尚书。嘉祐八年(1063年)立英宗有殊功,进知制诰,辞,改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司马光进入宦途后,表示出他是个为维系名分礼教而勇于极言之臣。皇祐三年,中官麦允言死,朝廷同意葬礼用卤簿仪仗,司马光反对这一决定,以为近习之臣用此礼,分歧名分。夏竦死,朝廷赐谥“文正”,司马光以为这类至美谥不能赐给夏竦这一类人。嘉祐七年,充媛董氏死,仁宗追赠婉仪,又赠淑妃,辍朝成服,百官奉慰,定谥,行册礼,葬给卤簿。司马光以董妃 秩微,不能对她施以此礼。卤本子用来赏军功,更不能施于妇人。仁宗暮年,立太子是一件大事,仁宗偶然于此,一时群情纷繁,“国嗣未立,天下寒心”。一些重臣莫敢言,是司马光多次陈述此事干系严峻,最后英宗得立。他反对按阴阳书上一套,别的择地葬仁宗,谓“阴阳之书,令人拘而多畏”。司马光重名分,重礼教,以此作为理政行事的底子原则。嘉祐六年,司马光在札子中说:“臣惟人君之德有三,曰仁,曰明,曰武。……三者兼备,则国治强;阙一焉,则衰;阙二焉,则危;三者无一焉,则亡。自生民以来,未之或改也。”君王是否具有仁、明、武三德,干系到社稷的兴衰存亡。司马光厥后的政论史论,一再反复如许的观点。司马光的史学思惟和他的政治思唯分歧。

《通鉴》的编写,大抵分三个步调:1、摆列丛目;2、编写长编;3、编削定稿。一二两步,在主编指导下由助手完成,第三步则完整由主编一人完成。全书的发凡起例由主编拿出后,编写过程中的详细体例和原则,司马光夸大了以下几个方面:1、严格的选材。丛目、长编的取材尽量遍及,提出“宁失于繁,毋失于略”,所选史料内容则侧重在国度兴亡、政策得失、君臣品德等方面,目标在供应治国鉴戒,反应生民休戚的环境。如许,所收史料除野史以外,诸如稗官别史、百家谱录、总集别集、传状碑志等总数不下300多种。长编长达650O多卷,3000多万字。

反对王安石变法,是司马光政治生涯的首要方面。不管从私家交谊上讲,还是从政治态度上说,王安石变法之前,司马光与王安石都非常调和与分歧。当时的所谓嘉祐四友,就有王安石与司马光。俩人经常相聚扳谈,以诗唱和,以文会友。从主张鼎新弊端的文论奏章中,我们能够看到俩人的政治观点基秘闻同。即便是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筹办推行新法之初,司马光还对王安石抱有好感。有人进犯王安石时,司马光并不同意,以为是言过实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