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壹[第2页/共5页]
少女闻言,悄悄挽了挽鬓发,漫不经心道:“我姓曾,行九。没驰名字。”又向他嫣然一笑,“你记得了,就放心上路罢。”
貂裘人四顾一望,瞧见山腰左面立有一道陡崖,上面盘石挂雪,难以攀登,下头避风处却正开着一道狭小洞口。她心下欢乐,便悄悄扯了扯绳索,打头朝那洞口而去。进洞以后,她视野一暗复又一明,只见此洞口小腹大,可包容十数人不足,靠里角落处燃着一堆篝火,一个裹着羊皮大袄的中年男人躲在一旁烤火,正面庞慌乱地瞧过来。
那药夫只觉悲磨难言,想到在这荒山野岭里数年辛苦毕竟拱手让与别人,不由得肝肠寸断。但他不敢违背少女意义,恐怕再受那刮骨噬肉般地痛苦,只好忍痛道:“姥姥,您翻开我那筐,里头,里头有个夹层。”
男人将沙鱼皮包裹拾起,在衣裳上蹭了蹭,这才两手捧给少女。
貂裘人不忙动,也不忙说话。她向那汉仔细细一打量,只见他脸肤皲裂,手骨粗大,衣衫粗陋,神情甚是瑟缩不安。他身畔不远处,正摆着一帮手铲并一只箩筐,筐上覆着粗布,布下模糊暴露一枝植物须叶来。这么一瞧,仿佛是个进山采药又不幸遭受雪暴的药夫。
他这话只说道一半,面庞俄然一阵抽搐,忍不住惨叫了起来。手中那药铲也再拿握不住,铛地一声掉在了地上。于此同时,别人也疲劳在地,疼地扭曲一团,一下滚到火堆上,脸被骗即燎出一串血泡,头发亦嘶嘶地燃了起来。他全然不顾,只不住地惨叫打滚,声音凄恻到让人头皮发麻。墙角那五六个男人闻声,竟然吓得神采惨白,嘴唇颤抖,在这酷寒气候里流了一头一脸的大汗。
那五六个男人闻言如释重负,纷繁道:“多谢姥姥体恤。”
那少女听得绽然一笑,眉梢眼角百媚横生,这才渐渐嗔道:“你们这些披了人皮的狗牲口,真是会说话儿。”说罢,她叹了口气,道,“伯伯,你别心急。手上用力,顺次点身上曲垣、秉风、肩贞穴,瞧瞧是不是好受一些?”
他听得她身后的渗人风雪声,不由更加谨慎,讷讷点头道:“蜜斯说得是。”
少女听罢,问道:“哦,本来如此。可这与我手中的东西有甚么干系?”
那药夫直愣愣地望着貂裘人,后者稳稳地站在洞口处,乌黑一条人影将阳光尽都遮住,只要风暴仍在她身后凄恻怒号。两人四目相视,药夫心如擂鼓,两手盗汗涔涔,他不知来人路数,又怕被她瞧出马脚,心下实在煎熬非常,竟不晓得时候畴昔多久。
此时正值三九,昆仑山千里寒雪,如同银蛇狂卷,游龙怒咆。摄于如此凶威,万物莫不瑟瑟于洞窟当中不敢出动。风裹雪粒成了一片片白茫茫的雾幕,回旋游走在山岭之间,令人隔五尺而不能见物。忽而自雪幕中,一抹痴肥的白影缓缓显出身影,一步一个足迹的艰巨攀上了山腰。
这事听来与她手中的东西仿佛没甚么干系,不过少女也不心急,便点点头,笑道:“这么说来,这明教不过三鱼两虾,没甚么短长之处。”
她望着那字,轻声念叨:“――九阴真经。”
那药夫大吃一惊,只道事情败露,几近要暴起而逃,然他生性谨慎哑忍,再一细看之下,只见那五六个男人手皆被绳索绑住,虽各个身披绸锦,仪表不凡,但却神容疲劳,面如死灰。几人走进洞中,明显怠倦不堪,两腿颤颤,却极其端方地垂首站在那貂裘人身后,不敢稍有违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