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第3页/共3页]
那船家撇了撇嘴:“这位爷一看就是出世在富朱紫家的吧,真是繁华不知愁滋味啊。这集市上的米价都涨到三十四五文了,就是往年也没有这么高过,二十七八文已经消受不起了。”
弘历的眼神涣散,目光不知聚焦于那边,和珅忍不住唤道:“皇上......皇上......”
那船家看了他一眼,见他穿着精美,气度不凡,便知他身份不简朴。又见他们一行四人,各个举止得宜,便点头道:“这船上是山东一地的漕粮,是要运往京师的。”
但是当代弘历看到的,却并不如同和珅所说。他看到了徐绩等人是如何偷梁换柱,将那银库、粮库变作本身的私有物。当真就如同阿桂等人所说的,山东的吏治早已烂到了根上。
弘历的神采已经完整阴沉下来了,要不是亲耳听到这些话从百姓嘴里说出来,他还真的觉得大清朝就跟他在金銮殿上听到的一样:四海承平,百姓安居乐业。
见弘历皱着眉不吭声,那船家接着道:“我常听白叟们说,圣祖爷年间,那米价才七文一升。现在是种稻的买不起米,这船上的都是我们的心血啊,谁奇怪朝廷那一两句口头的嘉奖啊?”
和珅笑道:“皇上能做的,可不但如此。虽说漕粮是天庚正供,但是说到底,也就是农户按月给京中世人的税额,皇上大可酌情豁免。一来可令天下人知悉皇上爱民如子的决计;二来也可减轻农户肩上的担子。”
看着碗里的吃食,弘历却没了胃口,他接过手帕擦了擦,沉声道:“走吧,去船埠。”
小清河到大明湖沿线,有大大小小很多船埠。过往船只要些将盐、米等物质运至济南城内,更多的是南边来的漕运船,在山东稍作停靠补给,便要赶往京师。
上一世国泰遭到惩办,已经是王伦叛逆以后的事情了。当时国泰升任山东巡抚,取徐绩而代之。就是因为弘历以为,徐绩理政无能,导致公众揭竿。而国泰平日里是个办事稳妥的,让他代任山东巡抚,不但出于乾隆的信赖,更首要的是,弘历但愿通过国泰,来抓紧中心对山东处所的节制。
弘历惊奇地看着和珅,有些难以信赖这些阐发是从他嘴里说出来的:“依你的说法,人丁的增加朕没法窜改,但是要从采买一层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