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第3页/共3页]
永璂还欲接话,却被和珅先一步拦住了:“大哥别介怀,这孩子从小就爱与人犟嘴,我替他向您赔罪了。”
这期间,阿桂、福隆安等人也曾或明或公开提点过弘历:山东的处所吏治,也是导致王伦叛逆的关头地点。本来比年征收的漕粮就让山东一地的公众不堪重负,再加上处所官巧立项目,强行分摊,终究将公众逼到了一个极限。
和珅晓得,船家的话给弘历带来的震惊极大,便柔声劝道:“皇上是天纵英主,如何会失利呢?”
那船家看了他一眼,见他穿着精美,气度不凡,便知他身份不简朴。又见他们一行四人,各个举止得宜,便点头道:“这船上是山东一地的漕粮,是要运往京师的。”
船家摇点头,感喟道:“这你就有所不知了,那粮食进了官仓,哪另有再出来的时候啊?就拿这济南城来讲,巡抚大人就是最大的商户。那城里的粮仓,就是他家后院的米缸,征上去的米都拿来高价卖给本地的富户。城里的百姓都晓得,真赶上灾荒,等官府的布施屁都等不到。想活命的成群结队到富户门前下跪,将本身那几亩薄田卖予他们,变成富户的佃农,这才有前程。”
和珅没推测此时永璂会横插一脚,却也感慨,这位十二阿哥倒真是把帝王心术学了个十成十。只可惜,许是从小得的关爱太少,行事聪明不足而宽仁不敷。
那船家撇了撇嘴:“这位爷一看就是出世在富朱紫家的吧,真是繁华不知愁滋味啊。这集市上的米价都涨到三十四五文了,就是往年也没有这么高过,二十七八文已经消受不起了。”
但是弘历打心眼儿里不肯意承认这类说法,犹记得当时和珅在他面前,几次吹嘘着他御极以来的政绩。说这承平乱世,粮食丰足,百姓如何会因为一点漕粮,就有负皇恩呢?
船家哼了一声,却听弘历道:“但是撤除漕粮,家家户户没不足粮么?”
转刹时,弘历便明白了和珅的意义:“你是说,官府每岁的采买额,能够酌情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