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天下第一幕僚[第1页/共9页]
本书所用史料浩繁,且来源庞杂,还包含十几种明清刻本,为了不影响浏览,加上我此人比较懒,故文中未说明史料出处和史籍原文。但此处必须例外,因为上面即将报告的内容实在过于古怪,如不举出实据,估计难逃忽悠之嫌,故列文以下:
以后就是之前讲过的那些事,赵文华拆台,催促张经出战,张经筹办不敷不肯出战,一拖再拖。
但是,对于大众的厚爱,徐渭兄却非常低调,极其谦善。从他的自我评价中可见一斑:
杨慎兄考中了状元,老爹却没有挨骂,这是因为杨慎兄名声太大、程度太牛,牛到大师达成共鸣,如果杨慎考不中,那才申明测验有题目。
而徐渭之以是排在第三,不是他的学问差,只是因为他生得晚。论博学,他不如解缙,论博览,他不如杨慎,但是,他却成为了三人当中,名声最大、传说最多的人物。
挨了这顿莫名其妙的打,俞大猷仍然我行我素。
在这以后不久,他传闻了关于徐渭的各种传说,颠末实际考查,他决定收编这位才子,作为本身的幕僚参谋。
无法之下,使者请来了翻译,这才体味了徐渭的意义,真可谓是言简意赅――从那里来,回那里去!谁让你来,你让他来!
徐师爷公然分歧凡响,在世人的目光谛视中,他一言不发,轻松自如地绕场一周,然后扬长而去。
徐渭还是比较坦直的,面对总督的使者,他用一口流利的绍兴话快速作出了答复。但他说完以后,使者却一动不动――实在听不懂。
从《易经》中,俞大猷贯穿了所谓百万合一之兵法(虽将百万,可使合为一人也)。固然提及来比较玄乎,但从厥后的实际结果看,这套实际倒也不满是忽悠。
徐渭的前二十年还是很顺利的。二十岁时,他考中了秀才,此时他的名声已经不小了,刚好当时的吏部郎中薛蕙到了浙江,传闻了他的才气,叫来一聊,顿时惊为天人,连连赞誉他是最杰出的人才。
我看过以后,感觉这帮人实在不争气,老祖宗的真传都给丢了,就明白地奉告和尚们,你们这套已经不可了,趁早一边风凉去。和尚们非常谦善地对我说:情愿接管您的指教。而我也非常放肆地奉告他们:你们还要练好久才行。
曹巡抚在奏疏中痛骂俞大猷,说他纵敌逃窜。之以是会下此黑手,只是因为俞大猷同道在跟从胡宗宪作战中过于英勇,曹邦辅据此认定,俞大侠必然是胡宗宪的人。
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保举。所谓宣大总督,是明朝边陲的两大最高长官之一(另一个是蓟辽总督),普通都是正部级官员担负。作为兵部尚书保举的人,俞大猷前程闪闪放光芒。
俞大猷固然是个武人,却不是粗人。他出身下级军官家庭,自幼家贫,靠母亲杨氏做工的支出和亲朋的帮助,好学不辍。俞大猷五岁时即在故乡入塾读书,还拜了本地几位名流为师,十五岁就中了秀才。而后与李杜、薛南塘、史文斋、史礼斋等十余人在清源山紫泽书院持续攻读,并习武于清源洞,人称十才子。厥后他从文秀才转为习武,前后拜了王宣、林福、赵本学等报酬师,学习《易经》与兵法,得三家所长。到了军中还爱好写写诗歌、文章,不失当年才子之风。他所作的文章策论,后被编辑成《正气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