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小说网
会员书架
妙境小说网 >玄幻奇幻 >中国哲学简史 > 第45章 新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1)

第45章 新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1)[第2页/共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新儒家接着分红两个首要的学派,真是喜人的偶合,这两个学派竟是兄弟二人初创的。他们号称“二程”。弟弟程颐(1033―1108)初创的学派,由朱熹(1130―12)完成,称为“程朱学派”,或“理学”。哥哥程颢(1032―1085)初创的另一个学派,由陆九渊(1139―1193)持续,王守仁(1473―1529)完成,称为“陆王学派”,或“心学”。在“二程”的期间,还没有充分熟谙这两个学派分歧的意义,但是到了朱熹和陆九渊,就开端了一场大论争,一向持续到明天。

程颢极其奖饰张载的《西铭》,因为《西铭》的中间思惟是“万物一体”,这也恰是程颢哲学的首要看法。在他看来,与万物合一,是仁的首要特性。他说:“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罢了,不须防检,不须穷索。……此道与物无对,大不敷以名之,六合之用,皆我之用。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须反身而诚,乃为大乐。若反身未诚,则犹是二物,有对,以己合彼,终未有之,又安得乐?《订顽》(即《西铭》。――引者注)意义乃备言此体,以此意存之,更有何事。‘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滋长’,何尝致纤毫之力,此其存之之道。”(《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

在第七章,对于在以上引文中提到的孟子的那句话,做过充分的会商。“必有事焉”,“勿滋长”,这是孟子养浩然之气的体例,也是新儒家极其赞美的体例。在程颢看来,人必须起首觉解他与万物本来是合一的事理。然后,他需求做的统统,不过是把这个事理放在心中,做起事来诚笃地聚精会神地遵守着这个事理。如许的工夫堆集多了,他就会真正感遭到他与万物合一。所谓“以诚敬存之”,就是“必有事焉”。但是达到这个合一,又必须毫无报酬的尽力。在这个意义上,他必然“何尝致纤毫之力”。

程氏兄弟是今河南省人。程颢号明道先生,程颐号伊川先生。他们的父亲是周敦颐的朋友、张载的表兄弟。以是他们幼年时受过周敦颐的教诲,厥后又常与张载停止会商。另有,他们住的离邵雍不远,经常会晤他。这五位哲学家的密切打仗,确切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嘉话。

程颐也辨别“形而上”与“形而下”。这两个名词,源出《易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系辞传上》)在程朱的体系中,这个辨别相称于西方哲学中“笼统”与“详细”的辨别。“理”是“形而上”的“道”,也能够说是“笼统”的;“器”,程朱指个别事物,是“形而下”的,也能够说是“详细”的。

程颐的“理”的看法

张载与邵雍的哲学结合起来,就显现出希腊哲学家所说的事物的“情势”与“质料”的辨别。这个辨别,程朱分得很清楚。程朱,正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觉得天下上的万物,如果要存在,就必然要在某种材猜中表现某种道理。有某物,必有此物之理。但是有某理,则能够有,也能够没有呼应的物。道理,即他们所说的“理”;质料,即他们所说的“气”。朱熹所讲的气,比张载所讲的气,笼统很多。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