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小说网
会员书架
妙境小说网 >玄幻奇幻 >中国哲学简史 > 第27章 韩非和法家(2)

第27章 韩非和法家(2)[第2页/共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治国之道

很清楚,这个法度的后部分正与法家不异。这一段还持续说:“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奖惩可言也。骤而语形名,不知其本也。骤而语奖惩,不知其始也。……骤而语形名奖惩,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于天下,不敷以用天下;此之谓辩士,一曲之人也。”

为了适应新的政治情势,法家提出了新的治国之道,如上所述,他们自发得是立于不败之地的。照他们所说,第一个需求的步调是立法。韩非写道:“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韩非子・难三》)通过这些法,奉告百姓,甚么应当做,甚么不该该做,法一经公布,君主就必须明察百姓的行动。因为他有势,能够奖惩违法的人,夸奖守法的人。如许办,就能够胜利地统治百姓,非论有多少百姓都行。

“有为而无不为。”有为是道家的看法,也是法家的看法。韩非和法家以为,君主必须具有一种大德,就是顺随有为的过程。他本身该当有为,让别人替他无不为。韩非说,君主应如“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神通,托是非于奖惩,属轻重于衡量”(《韩非子・大抵》)。换言之,君主具有各种东西和机器,用来停止统治,有了这些,就有为而无不为了。

韩非像他的教员荀子一样信赖人道是恶的。但是他又与荀子分歧,荀子夸大报酬,以之为变恶为善的手腕,韩非则对此不感兴趣。在韩非和其他法家人物看来,正因为人道是人道的原样,法家的治道才有效。法家提出的治国之道,是建立在假定人道是人道的原样,即天然的恶这个前提上;而不是建立在假定人会变成人应当成为的模样,即报酬的善这个前提上。

儒家的看法是抱负主义的,法家的看法是实际主义的。正因为这个原因,以是在中国汗青上,儒家老是指责法家卑鄙、粗暴,法家老是指责儒家陈腐、空谈。

君主就如许用法用势治民。他不需求有特别才气和高贵品德,也不需求像儒家主张的那样,本身做出表率,或是通太小我的影响来统治。

能够辩论的是,像如许的法度也并不真恰是愚人便能够做到的,因为它需求有立法的才气和知识,还需求督察百姓的行动,而百姓又是很多的。对于这类反对定见,法家的答复是,君主不需求亲身做这统统事,他只要有术,即用人之术,便能够获得恰当的人替他做。

《庄子》这一段接着说:“故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六合,不自虑也;辩虽雕万物,不自说也;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君主必然要如许,因为他万一考虑某件事,这就意味着别的事他没有考虑,但是他的服从和职责是考虑他治下的“统统”事。以是处理的体例,只要让他不自虑,不自说,不自为,但是号令别人替他虑,替他说,替他为。用这类体例,他有为,而无不为。

法家和儒家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