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移居文馆从译事】[第2页/共4页]
而皇太极对他的这个娘舅和表哥,能够说完整没有感受。若非要说有感受,就只剩恨。
我吃惊道:“你汉字不识,如何晓得这是首诗?”
我感慨着这人间的爱恨情仇,古往今来,终究不过为了一个“义”字。孝道之义、兄弟之义、伉俪交谊、天下大义……
“甚么?”
我脑海中蹦出了这个词来。
在我的印象里,女真人与汉人间的民族情感是极激烈的,就说□□哈赤,对汉人也是恨之入骨的,未入关前,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话又精通汉学的爱新觉罗家人更是凤毛麟角!以是我便猎奇地问过皇太极,为何学这些汉人的东西。
不是我不想奉告他,而是……我真的不晓得。
故国残月/沉入深潭中/重如那些石头/你把词语垒进汗青/让河道转弯
皇太极扯出一丝无法的笑容,将那本《春秋》朝我一扬,“汲取汉人的文明。”
我嘴上说的轻巧,在旁的人面前,又涓滴不能透暴露我的怨念来。可内心……从大殿返来开端,便一向是这般五味杂陈的。何如我在赫图阿拉城里,本身难保,纵使有百般万般的不甘心,又如何能摆布这些事情……
我摇点头,对这些题目我一点也不敏感,原觉得作为当代人,或许能用一些当代的政治观点点拨皇太极,可没想到他这个前人却老是能说出写连我都赞叹不已的事理来。
面前这个正在当真研读汉书的皇太极,浑身高低透出一股儒雅,却不失气度。我一向担忧皇太极此时所处优势,可我却忘了皇太极本身就是最大的上风……他允文允武,聪慧过人,韬略本领更是令人赞叹。他有着一代帝王所应具有的胆识、策画和政治远见。这是甚么嫡长挨次、母妃出世都及不上的!
他惊得从凳子上跳起来:“城里这么热烈,可不但光是为了八爷的婚事。而是阿谁‘叶赫老女’,她来建州了!”
“他们用了近五十年的时候,做一件事情——”
而作为女真族人中的一员,皇太极对汉文明的精通看似与他们的初志背道而驰,但以我这个百年后的当代人的目光来看,皇太极这是接收前人的经历,未雨绸缪,为后代打下根本。
“可不就是我们八爷结个婚,至于吗!”
这一次建州与乌拉的联婚,如同一剂平静剂,让两边的战事有所和缓,布占泰吃了败仗,也不急着出兵,在城中放心疗摄生息。而□□哈赤对乌拉的兴趣仿佛也到此为止,以我比来获得的动静来看,建州现在对外的军事重心,仿佛因为此次为安定战事而和乌拉的联婚,而逐步转移到了哈达部上。
我读着这些熟谙的语句……故国残月,沉入深潭中;花开几度,催动朝代盛衰;帝王们如蚕吐丝,为你织生长卷……这些句子,当时不感觉有甚么感悟。可现在读起来,竟是有几分像是一个隐喻。
“不然呢?”我重新提起笔。
我正在练大字,武纳格便走了出去,坐在靠椅上,他块头堪比武将,面色红润,笑吟吟道:“又在习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