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西平之围战乱始】[第1页/共4页]
到月中,王化贞动全广宁之兵力,调派游击祖大寿、孙得功、黄进前去援助西平。熊廷弼则传令驻守镇武的刘渠、驻守闾阳的祁秉忠拔营赴援,两军在平阳桥相遇,明军溃败,孙得功领头逃窜,随后镇武、闾阳的兵力也节节退败。刘渠、祁秉忠在沙岭战死,祖大寿率部逃往觉华岛。
这个孙得功,的确不是甚么贤人,但倒是可贵的实际。倒有几分像是当代人的思惟,大事理都懂,民族大义也腐败,只是这些都比不上命首要啊。活着,不就是为了吃苦吗?为了一口气活着的人,毕竟是少数啊。固然大明的确有很多以身殉城的将士、民族豪杰,但像孙得功如许,在其位谋其事,只想轻易偷生之人更不在少数。
西平之围吃紧,只好将这“保熊斥熊”一事给压了下来,责令经抚二人共同御敌。
王化贞从海州退兵,再未有行动。我卧床涵养了足足一个月,才规复了精力。
“明日!便是明日!”
西平失守,守堡参将罗一贵誓与城共存亡,叩拜京师后,以一句“臣力竭矣,断不偷生负国”,自刎而亡。然举城无人肯降,或在城上,或在市中,悉数汉民无不舍命与金兵相杀。毕竟是不抵金兵,努/尔哈赤命令,尽行搏斗,全部西平,鸡犬一空,冤魂遍野。
孙得功一声沧桑,“我会尽我所能,让城中妇孺布衣先行撤离。”
我哀思地想着,本来漫漫中原的汗青、文明,便是靠如许的殛毙堆砌起来的。那些在汗青诗篇中灿烂过的大期间,有如大明,也难逃穷途末路的运气。改朝换代,便是史乘里那用血誊写的一页篇章。
孙得功没有为本身辩白,反倒是非常坦诚地直言道:“本日之广宁,便如同当日之抚顺。经抚反面,民气摆荡,广宁必败无疑。广宁失,任由谁都难辞其咎,就算守住了一时,这辽地换不来悠长的安宁,保不齐三五八年后,这杀头的重罪不会落到我的头上来。辽东这个苦差……不会有个头儿的。如果能像李永芳那样,做个降将,另侍其主,不但能保命,有生之年还能换来繁华繁华,何乐而不为?”
我晓得,金兵过了辽河,西平是对峙不了多久的。
“将军请讲。”
广宁兵败,王化贞难逃其咎,东林党岌岌可危。我屏息凝神,细细想了一想,魏忠贤方才登上明末的政治舞台,阉党的权势的确穷极一时,王化贞若想逃得一死,唯有一个有力的派系权势站在他身后为他讨情。
“王大人于我有恩,降金一举,我有愧于他。如果你有机遇晤到王大人,不如劝他趁早弃东林党,也许……还能保住一命。”
眼下已是暮秋,皇太极说过,最暮年底,最迟来年年初,等辽河的河水结了冰,大金的铁骑便会踢踏而至了。我只需求再熬三个月,三个月后……我就能回到他的度量了。
孙得功逃回到广宁后,亦把西平败北、金军屠城的动静带到了广宁。全城百姓,皆惶惑不成整天。西平失守,□□哈赤把大兵屯在沙岭,王化贞得知刘渠等人战死西平,忙着派人催促熊廷弼督兵救济,并亲身催蒙古西虏前来助阵,把城中战守事件委以孙得功和参将江朝栋二人把持。
“你当日在抚顺,可曾问过李永芳,为何要降?”只见孙得功捋了捋胡子,大笑了两声:“实话说罢,我孙或人,只是贪恐怕死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