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团结教育[第1页/共2页]
晨钟响起时,徐光启望向太学外墙新绘的「工器同脉」壁画:太宗持罗盘立船头,景王捧阻尼器站船尾,中间是千万匠人锻造的工禾纹锚链,将明日两地系于同一艘巨轮。那些曾被担忧的宗室裂隙,毕竟在防铅护具的共享配方、地脉数据的及时互通、匠人儿歌的跨洋同唱中,凝成了比钢铁更坚固的合作之网。
匠人王二捧着景王府刚到的防铅和服:「夫子,神户港来信说,这批护具的咖啡渣炭层配比又改进了,滇南匠人尿铅超标率已降至一成。」徐光启抚过服上暗纹,恰是今上与景王客岁在浅间神社共刻的工禾纹,「去岁富士山地动,景王首献地脉阻尼器图纸,现在太行山地脉颠簸大减,此等功劳,当刻入《南洋史稿》。」
工器十九年秋闱,策论题目为《工器兴国与合技长策论》。
放榜次日,张经收到景王府信使送来的《永乐南洋志》新修本,封皮烫印「明日工器同脉」金纹。内页「工器雷神诞辰祭」条目下,工禾纹铜镯的锻造记录旁,清楚标注着「南洋监出铅、和唐工器署出模、景王府出炭」的协同明细。信使低声道:「景王殿下说,此镯已供入南京工器神庙,与太宗提举司火铳同列。」
他俄然想起工器十八年巧太妃东渡时的预言:「工器文明若要永昌,需如郑和宝船,集万邦铁钉成巨锚。」现在案头的「锚樱纹」模具、腕间的防铅护具、墙上的协同图谱,正应了此言。景王的「共同」不是臣服,而是以技术共生换万世共尊——当工禾纹与樱斑纹在防铅护腕上交叉,当神户港的蒸汽与南京的钟声共振,阴云便在技术共同体的光芒下消逝。
工器十九年秋,太学广场的青铜钟鸣响七声,三百名生员捧着鎏金封面的《工器开物·蒙学篇》列队肃立。徐光启站在讲台上,望着台下生员们腕间同一佩带的「工禾纹」铜镯,想起工器十四年今上亲颁的《教科书改制诏》。案头摆着盖有「南洋工器监印」与「和唐工器署」双印的定本,旧版「火德星君」字样已被「南洋匠作」「提举司」等词代替,唯余扉页角落的小楷注疏:「我邦工器之始,肇于太宗开埠吕宋,合明日之技以成其势」——那笔迹融会了巧太妃的铁锚纹与景王的樱花印。
角落里,徐光启的弟子孙元化展开景王府新送的《工器协同图》:「诸君看这「水密隔舱法」改进图,景王在富士山阻尼器中融入郑和宝船的锚链工艺,连蒸轮船的橡胶帆布都用了南洋乳胶与日本硫化术。」他指尖划过图中「明日匠人共铸」的双印,「此等合作,岂是旧史中「华夷之辨」能容?」
子时,徐光启在工器阁订正《工器开物·增订版》,案头整齐码着神户港送来的防铅技术改进日记、滇南矿山的产能协同表,以及富士山阻尼器的月检陈述——所稀有据均加盖「大明工器监」与「东洋景王府」的骑缝印。
「翻开第一页,」他的声音混着蒸汽钟的余韵,「永乐五年,太宗于吕宋设工器提举司,铸「工禾纹」火铳三十万,此乃工器文明之始。」生员们齐声跟读,竹简翻动声中,旧版「星君御舟」的神授叙事已被「提举司开港,明日合技」的协同史观覆盖。一名生员举手发问:「夫子,旧版言星君乘舟授术,今为何只提提举司?」徐光启的验铁石镇纸轻叩桌面:「太宗率匠人渡南洋,携日本「和唐工器」之法,凭罗盘锻炉开埠,非仰赖神授。」他袖口的防铅护腕内衬素面工禾纹,内侧樱花暗纹与景王府工坊徽记相映——这是工器十四年明日匠人共制的同一制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