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春秋笔法[第2页/共2页]
——汗青的吊诡在于,正德帝通过《南明史》残页预判的「夷人威胁」确切存在,却因对「技术神化」的途径依靠,错失了郑和遗产中「开放互鉴」的真正聪明,让林夏的学术讲明成为皇权内卷的燃料。
巧太妃将《遗典》支出紫檀木匣,匣底朱厚照的御笔「非借宝船名,难行救国实」刺入视线。她扣紧匣盖,铁锚纹与「火德」二字在铜锁上交叉,俄然想起太学藏书中的《郑和行香碑》拓片——「工器利民」四字已被硫雾熏得恍惚,正如真正的帆海遗产被异化为兵工扩大的东西。「佛郎机人若问及技术源流,」她对朱载钧道,「臣妾自会以「古里国互市所得」应之。」话未说完,却在心底补了半句:毕竟,连我也分不清,这层层假面下,究竟另有几分先贤的星光。
朱载钧俄然发明「古里国硫矿图」边角的「正德年制」小字,巧太妃见状,不动声色地用碳弧灯烤炙纸面。笔迹消逝前,她瞥见朱载钧眼底的庞大神采——这位年青帝王明显看懂了两重假面的本质:先用「火德星君」让技术蒙上神授光环,再借「郑和遗典」付与其中原天威的合法性。「先帝说过,」她轻声道,「真作假时假亦真。」声音里混着苦涩与豁然,指尖却下认识摩挲银镯上的铁锚纹——那是郑和船队「工器利民」的真意,被层层假面压在汗青深处。
——朱厚照的「救国」紧急感,源自误读《嘉靖实录》中「红毛夷船至广东」的记录,将普通贸易曲解为殖民威胁,却不知林夏书包里的《环球通史》早有警示:「技术把持的本质是信息差的暴力保持。」
绢本内页的「防铅护腕制器图」旁,用朱笔写着「永乐二十一年,王景弘于锡兰山得此术」。巧太妃想起朱厚照临终前的叮咛:「唯有借三宝之名,方能堵士大夫之口。」当年豹房的能工巧匠们,照着王景弘后嗣的口述捏造「郑和遗典」——这第二层「前朝遗产」的假面,将实在源自佛郎机的冶炼技术与林夏的学术讲明,十足装进了宝船传说的框架。她望着「宝船工器监」的钤印,印泥里混着的细沙仿照海底堆积物,心中暗叹:真正的郑和工器监,何曾用过硫磺血泪浇筑的「火德」神话?
——所谓「古里国硫火净炼之法」,实为林夏《天工开物》讲明中的「植物质酸螯合金属离子」道理,咖啡渣的应用源自《农政全书》当代比例配方,却被拆解为「火德星君赐火,木精化金」的玄学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