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必要牺牲[第2页/共2页]
正德捏起一页,「铅遇火德星君显灵」的丹道术语下,模糊可见铅笔勾过的抛物线公式。他用朱砂笔圈住「白金」二字:「再加些丹炉图,要让匠人感觉每道工序都有星君指引。」目光扫过案头林夏的当代条记本,最新一页的蒸汽活塞图旁,草率写着「水转大纺车改进」。
那是正德元年秋,张忠跪在鎏金暗格前,呈上七页泛黄纸页,每张都蜷着虫蛀的「品」字形缺口。「按您说的,用黄土混松烟煮了七日,」他的声音带着熬制纸浆时的焦味,「识字的周寺人摹写《天工开物》笔意,老铜匠把「炮弹出膛」改成「星炮落野」,倒真像从宝船龙骨里抠出来的。」
「杨慎大人求见。」近侍的通报打断思路。内阁首辅捧着《工器律》订正稿,袖口暴露半截《宝卷》残页。「臣按太上皇授意,」杨慎的目光扫过「星炮齐射」战例,「将「牵星术测弹道」转译为《周髀》勾股法,匠户们竟传是「三保寺人托梦给钦天监」。」
他又想起正德十六年秋,张忠的「不测沉船」奏报递来那日,正德正在看青禾的《验硫片改进论》。文中「算学无古今」的结论让他笔尖一颤,俄然想起老墨工临终前的梦话:「铅粉掺多了,墨色会发腥……」案头摆着刚收到的南洋密报,七名识字寺人的骸骨在吕宋港被发明,腕间都戴着刻有「工」字的铜镯——那是他亲身赐的「匠作光荣」,现在成了灭口的标记。
「活字模已按「永乐体」刻好,」张忠捧着新制墨锭,「松烟混了正德元年的旧墨,再掺黄铜粉末,强光下能显锚链纹路。」正德蘸墨写下「宝船匠作宝卷」六字,墨色边沿晕染如明朝油烟墨,却在落款处用心留下半道未干的笔痕——那是给后代的「海风腐蚀」伏笔。
回到实际的正德合上《宝卷》,手指抚过扉页的「火德金粉」锚链纹路。窗别传来工部工坊的锤锻声,那是按条记「宝船火攻图」改进的反射炉。他俄然轻笑,本来最胜利的捏造,不是让前人说出古人的话,而是让古人信赖前人早已想到——就像青禾用《九章算术》包装当代算学,就像杨慎用《周礼》转译技术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