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贵妃召见[第1页/共2页]
“臣服从,顿时命人将顾青领来蜀州。”
“禀贵妃娘娘,此诗是蜀州青窑的仆人顾青所作。顾青是本地农户,一名才十七岁的少年,此人才调绝世,脾气豁达,有谋者之慧亦有豪侠之义。”
杨贵妃想了想,道:“青城县离蜀州不远,可令他来蜀州,本宫想见见他。”
这年初的人,乡土看法还是很浓厚的,不管身处如何的高位,都没法抹去心中的乡土情结。
“火锅。”顾青言简意赅。
因而顾青只好遗憾地奉告他,酿酒太难了,产量跟不上他的酒量,请他略微节制一下,待今后产量上去了再管够。
既然没法据为己有,鲜于仲通干脆风雅一点,帮顾青吹嘘一番,你好我好大师好。
“此为何物?”李白问道。
鲜于仲通见杨贵妃颇感兴趣的模样,因而将中秋词全文背了出来。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杨贵妃纤指轻抚梅瓶上的这句诗,眼中出现一层淡淡的水雾。
才调这东西很难盗取,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若鲜于仲通将此诗据为己有,杨贵妃欢畅之下,令他再作一首,那么他张嘴就会露馅儿,到时候场面就难堪了,能够今后会被杨贵妃所恶,杨贵妃恶了他,她的兄长杨钊还会给他好神采看吗?
“用来吃的?”张怀玉又问道。
“顾青能得贵妃娘娘之赞,实是三生有幸。”
鲜于仲通暗叹,顾青这小子好才情,好运气,也好会拍马屁。
傍晚的油灯下,顾青,李白,张怀玉,三人围坐在桌边,桌上一只方形的鼎,鼎内的汤已沸,咕噜冒着热气。
“鲜于节度使,此诗何人所作?”杨贵妃抬眸问道。
杨贵妃那双会说话般的眼睛现在尽是笑意,道:“天子治下,大唐乱世人才辈出,此少年之才殊为可贵。”
邀功这类事,鲜于仲通向来是不客气的,刚才呈献梅瓶时他便面不改色地说是他命令瓷窑给杨贵妃专门烧制这批孤品梅瓶,这份奉迎杨贵妃的情面便无声无息地落到了他的头上。
杨贵妃连连赞叹:“好词句,与梅瓶上的诗全然分歧,这首中秋词更成心境,一词道尽人间悲欢,可传世千年。”
“鲜于节度使,那位少年现在在那边?”
顾青酿出高度酒后,李白醉倒的次数越来越多,也醉得越来越快。以往还能借着酒劲对月吟诗,现在一喝就醉,一醉就倒,醒来后两眼发直,迷含混糊的持续找酒喝。
《长恨歌》的原作者白居易,写诗本就是以浅显为特性,传说他写诗以后必先读给贩子老妇人听,老妇人若能听懂,他才会将诗作定稿。
按说杨贵妃见过的马屁世面很多,可顾青在梅瓶上烧印的那些诗句却格外令她欢乐。
顾青感觉本身对人类的文明遗产犯了罪,又感觉给千年后的无数小门生中门生造了福,感受很庞大。
“假的,今后你再问废话,我就用这类傻子都能听出不对而你却将信将疑的谎话来热诚你。”
但是梅瓶上的这首诗……鲜于仲通还真不敢据为己有。
张怀玉惊呆了:“真的?”
李白和张怀玉一脸猎奇地打量着这只鼎,又俯身看了看鼎下烧红的柴炭。
那位未曾会面的少年,那首道尽缠绵恩爱的诗,最令她惊奇的是,他仿佛具有一双神灵般的眼睛,悄悄地看着她和李隆基的相识相爱,重新到尾每个细节都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