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还夙愿李太后礼佛 选替身代皇上出家[第1页/共6页]
“就取自宫中教坊司。”
“这是套曲,一共有七支曲子构成。”
李太后把目光转向了一如,这一下可让一如难堪了。都城梵刹,昭宁寺并不是最驰名的,以一如的影响职位,他本能够方丈一座更大的古刹,但他宁肯住在昭宁寺,启事是这一带贫苦百姓多,在他们中弘扬佛法,恰好合适他的“普度众生”的佛家襟抱,若改名灵藏观音寺,实际上就变成了一座皇家寺庙,普通百姓百姓就会敬而远之,这实非一如所愿。但冯保这一发起,较着是为了拍李太后的马屁。一如若表示贰言,结果不堪假想。思来想去,一如只得合掌念叨:
一如双手合十,又念起“阿弥陀佛”来了,老衲人的这份木讷与虔诚,倒让李太后大受打动,她对冯保说:
“咱娘说,如果然能替万岁爷削发,那但是十代人修来的福分,也是光宗耀祖的大功德,另有,另有……余下的话,咱娘不让说。”
“《善世佛乐》,唔,这名儿好,也好听。我拜佛多长时候,你们就吹奏了多长时候,不短哪。”
“这个……”一如略一思忖,说了句模棱两可的话,“佛家也讲缘分。”
“说。”
“吃、吃不饱。”牵牛答话声音细弱。
“现在不饿,到都城来,我顿顿都吃得好。”
“那,就改作灵藏观音寺吧。”
“现在,都城各寺庙香火不是都很旺吗?老衲报酬何要说佛门重振?”逮住一如的话把儿,李太后问道。
“阿弥陀佛,统统听李太后做主。”
“漷县。”
卯时三刻,只听得东华门内九声炮响,接着就见到四名骑着一色枣红马,身着金盔甲,腰悬金牌、绣春刀,手执大金瓜斧的锦衣卫大汉将军作为先差遣,引出两列约摸有两百人的肃卫仪仗来。跟着就抬出来一顶十六人抬的雕花锦栏杏黄围帘的大凉轿,前面跟着二十多乘舆轿,八人抬四人抬十二人抬不等。接下来又是两百名身穿红盔青甲骑着高头大马的扈从禁卫。大凉轿两侧,还各有四个身着红皮盔戗金甲,手执开鞘大刀的锦衣卫力士充当防护属车使。这范围气势,只是比天子出行少了两百名府军前卫带刀舍人,以及附属神枢营的两百名叉刀围子手。因为不必沿途理刑,是以随驾卖力提调缉事的锦衣卫东司房理刑官一员也就免掉了。
“这孩子让民气疼。”
“冯公公,回宫后,您瞅机遇奏请皇上,给这灵藏观音寺赐个匾额。”
李太后看出一如似有甚么难言之隐,便诘问了一句:“一如师父,冯公公的发起有何不当吗?”
李太后笑笑没有作答。这时又传来九声炮响,昭宁寺到了。
李太后听了大受打动,她毕竟是贫苦人家出身,深知丁门小户过日子的艰苦。她让人把牵牛带下去歇息,然后问一如:
“太后本来就是观音转世嘛,”冯保猜透了李太后的心机,是以也就敢猖獗发言,“一如师父,传闻你是练出了天眼通的得道高僧,想必你看得更准。”
“十岁。”
冯保说着,朝门口一抬手,立即就有两名小内侍抬了一个高约四尺的红木匣子出去。在砖地上谨慎翼翼地放稳,然后翻开木匣,那尊藤胎海潮观音像就鲜明映入视线。以下景象不必细说,一如师父先是给李太后叩首谢恩,然后让两名小沙弥出去,抬起那尊观音去大士殿落座。一时候,僧众夹道长跪接迎,歌女工们再次鼓吹吹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