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 细说经筵宫府异趣 传谕旧闻首辅欷歔[第2页/共7页]
陈应凤跪地禀告:“冯公公,小的特来知会,礼部仪制司主事童立本吊颈了。”
“大抵得两百斤。”王公公答。
经筵之创设,本意是给皇上讲经籍学问治国之道,生长到厥后,竟成了一种典礼,繁文缛节不必细说,极尽豪华摆设之能事。张居正感觉这是成规,想规复永乐期间的讲究实效的经筵气势,但方才冯保提了个头,他就晓得小皇上的经筵又得水行旧路了。
张居正接过抄本翻开一看,是南京户科给事中桂元清呈奏的,就胡椒苏木折俸一事对王国光停止峻厉弹劾。粗心是说王国光出掌户部,不思进取,不去思虑如何开源取银充库,反而自图省便,以库中积年陈货胡椒苏木折俸,导致两京官员宦囊羞怯,竟日为生存驰驱,怨声不断于途;值新帝即位之初,出此下策,实乃诽谤君臣,涣散民气。当局无所作为,朝廷面子尽失;是以恳请皇上,对王国光追讨伐恶,以求副本清源收揽民气。
张居正只悄悄地“嗯”了一声,深思有顷,才答道:“多谢冯公公提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是户部那头,的确困难甚大。”
“一套制下来呢?”
“这十万两银子也很难筹到啊。”
“真是没有。前几日,李太后想制几件换季的秋裳,咱叮咛从制衣局调了十几种面料,又从七彩霞选了几种。成果,制衣局呈上的面料,李太后只看中了一种,倒是七彩霞的面料,奉上的五种她看中了四种。你看看,这个郝一标是不是会办事?”
“光那两颗大祖母绿宝石,就得八千两银子。”
“好,那就分头说吧。”冯保在寺人们面前,举手投足尽显严肃,他伸手指了指值殿羁系事牌子,“王公公,你先说。”
“这个我信赖,但任何时候,为皇上用钱天经地义就该摆在第一。”冯保俄然咳呛起来,接着口风一转,委宛说道,“张先生,咱俩也不是外人,关起门来发言没人闻声。你说说,当时太仓里只要二十万两银子,高拱宁肯获咎朱衡,不付潮白河的工程款,也要用来给李太后置头面金饰。他能如许做,你为何不能?”
两人坐下,还来不及呷茶,张宏就跑出去禀道:
“啊,这倒有一点。以是,咱让你学学高拱嘛。”冯保意味深长地说道,“明天咱来见你,除了经筵的事儿,再就是来传李太后的旨意。你代太后为《女诫》一书作的序,太后很对劲。这两天五千册书就会印好,分发到在京各衙门以及天下各府州县。昨天下午,太后在东阁讲了一个故事,让老朽讲给你听。”
自永乐天子以来,历代皇上的经筵,每年停止春秋两次,春仲春至四月,秋八月至十月。每月大讲三次,逢二进讲,称为大经筵;每天另有日讲,称为小经筵,已成定制。大经筵最为昌大,每次进讲官两名,一讲四书,一讲经章。讲本都得提早写好,由内阁核阅后再转付中书缮录正副各二本,先一日送进司礼监呈至御前。经筵循例都在文华殿停止,皇上出经筵的头天早晨,文华殿内宝座空中之南,摆布各设金鹤香炉一只,左香炉之东稍南,设御案讲案各一,皆西向。案上各置所讲之书稿,压以金尺一副。经筵之日,除近侍内官及当日讲官外,一应勋臣及内阁学士、六部尚书、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使、鸿胪卿、锦衣批示使以及四品以上写讲本官都要陪侍插手,都要穿绣金绯袍,这是一等的。二等者是展书翰林、侍仪御史、给事中、序班鸣赞等官,都穿元青绣服。卯时三刻,皇上从乾清宫起驾,一起鸣鞭,由二十名大汉将军导驾至左顺门。皇上于此改换朝服,然后再入文华门进文华殿。这一起上,都有先期到来的插手经筵的官员跪迎。皇上入殿之前,先有四十名金瓜卫士出来,负东西墙而立。皇上升座后,众官员在鸿胪寺鸣赞官的引领下顺次入殿序班施礼,然后各就各位。这时候鸣赞官唱“进讲官出列——”,进讲官站出来,鸣赞官又唱“展书官出列——”,展书官出至地平,膝行至御案前,展四书讲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