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回 说清田新官三把火 论星变名士一封疏[第5页/共8页]
“看你们在这里旁若无人地斗韵,艾某实在钦慕。二位受此委曲,犹苦中作乐,真名流也。”
艾穆站起家来,抖开折子。立即,偌大的午门广场鸦雀无声,统统看热烈的人都屏神静气安宁下来。艾穆清了清喉咙,大声念叨:
几近就在同一天,张居正的《乞恩守制疏》在最新一期的邸报上全文登载。这是一篇长文,固然孝子之情哀溢于纸,但要求守制的语气并不非常果断。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张居正迫于反对派的压力而做出的对付。同一期邸报上,另有皇上的两道任命更令人重视。一是任命王国光代替张瀚出任吏部尚书;二是他空出的户部尚书一职,由蓟辽总督王崇古担负。他们两人都是因张居正的保举而履任新职。保举他们,张居精确切动了一番心机:王国光既是心心相印的政友,又是可贵的精干之臣,且还是谙熟财务的理财妙手,他主政户部五年来,朝廷赋税支出年年爬升。如许的专才循吏,实属可贵。但若让他在户部职上久任不迁,虽无悖于朝廷用人之道,却有负于朋友之情。政绩斐然不能升官,谁还肯替朝廷效命?吏部与户部虽同属二品,但吏部毕竟是六部之首,文官至尊之位。现在让王国光继任,不但对他是一种奖掖,并且也不消担忧大权旁落。再说王崇古,万历四年因戚继光部产生的“棉衣事件”而遭到连累,他的精力一度委靡不振,宦途也遭到影响。那次事件产生不久,兵部尚书谭纶就因积劳成疾死在任上,按张居正最后的设法,王崇古是理所当然的接任者,但这时候,如果让挂兵部尚书衔的王崇古到部主事,必将引发人们的诟病与非议。因而,张居正改推南京兵部尚书方逢期间替谭纶,王崇古职位事权稳定。固然此前张居正已把王崇古的外甥张四维汲引为辅臣以示安抚,但王崇古仍感觉本身有些受屈。张居正也以为王崇古是有大功于朝廷的良臣。隆庆五年,恰是因为他大胆建议接管当时最强大的蒙古部落首级——俺答封贡的要求而创建互市,一举处理了数十年与蒙古部落的鸿沟战役。是以,不管从功劳名誉与才调哪一方面讲,王崇古都应当成为部院大臣。现在“棉衣事件”已畴昔一年时候了,人们对于它的影象已逐步淡忘。张居正遂决定保举王崇古膺任户部尚书一职。让一名批示千军万马的边帅来当锱铢必较的财务大臣,仿佛有些不伦不类,但如此安排,正表现了张居正的高超之处:其一,颠末五年的拨乱归正及打算策画,朝廷的财务轨制大抵上已趋完美。王崇古履任后只须谨守章程办事,便可节制局面;其二,皇上已批旨允行在天下展开清丈地步,这一工程被张居正视为触及社稷安危的甲等大事,履行起来必定要震惊很多势豪大户的好处而遭到各种禁止。普通高雅儒臣,难以担此重担。王崇古交战多年,早练出了坚如盘石的杀伐之心,由他出掌清丈地步之责,便能够解除险阻威慑群小。再加上王国光掌吏权,一些与势豪大户勾搭的处所官吏想玩弄伎俩粉碎清丈地步事情的停止,亦难逃他的法眼。有如许两个股肱大臣共襄此事,则不愁清丈地步工程会半途而废。张居正筹算用三年时候完成这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