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正解(上)[第5页/共6页]
自黄帝至东周,大多以铜铸剑,剑质颇佳,炼制技术亦逐步进步。春秋战国之时,并定剑制,详言制剑之法。周礼考工记云:“ 周官桃氏为剑,腊广二寸有半,两从半之,以其 腊广为之。茎圆长倍之。中其茎,役厥后,身甚五其茎,重九锵﹝按:周礼六两半为一锵﹞,谓之上制,上土服之。身长四其茎,重七锵,谓当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重五锵,下士服之 ”。又考古记云:“剑,古器名,两刃而有脊,自背至刃,谓之腊,或谓之锷﹝即剑身﹞。背刃以下,与柄分开青,谓之首﹝即剑盘﹞,首以下掌控之处曰茎﹝即剑柄﹞,茎端旋环曰铎”。
上述剑制,大略相沿于太古,历代仍多变动,自秦至宋,改易尤钜。郑锷云:“若以秦汉之剑与宋时之剑比较,则宋时长剑有二十一寸三分,汉时长剑仅十七寸九分。宋时短剑十五寸二分,汉时短剑仅十寸五分,故宋时之剑较汉时之剑长,且品格更优”。言虽如此,当有所据,然亦不便苟同。盖以剑之用处,虽非专供殛毙,亦为文士之饰品,然究仍以防身拒敌为主,如剑长则应用不便,剑短则难期致远,短者轻而不易击坚,父老重而挥动迟缓,二者均非剑制所宜。证以古籍有言:“汉高祖仗三尺剑而得天下” ,则汉朝剑长不及两尺之说谅有所误。若综合剑史所记,大略古剑之长,由一尺三寸至四尺多不等,其重量则为二至三斤,正符因人设制,应属可托。
1963年,山西峙峪遗址发明二万八千年前旧石器期间的燧石镞头。用很薄的长形石片制成,锋利周正,已具有镞头的情势。周时有王弓、弧弓、夹弓、瘦弓、唐弓、大弓等六种。它们的形制各有特性,用法各自分歧,王弓、弧弓用于守城和车战,夹弓、瘦弓用于郊野打猎和弋射飞鸟,唐弓、大弓用于习射。弓的大小也依利用者的身长和体力,辨别为上弓(六尺六寸)、中弓(六尺三)、下弓(六尺)。
从征军士多用刀而鲜用剑,佩刀者渐多于佩剑者,这明显对剑术的生长有相称的阻 感化。
明朝是技击发和分枝的盛期,以是枪术在这个阶段,实际和技术都有较着的进步,各家枪法,相竞斗丽。何良臣《阵纪》说:“马家枪、沙家竿子、李家短枪,各有其妙,是非能兼用,真假尽其锐,进不成挡,速不能及,而天下称无敌者,惟杨氏梨花枪法也。”当时推许杨家枪法,是因为杨家枪“有真假,有奇正;其进锐,其退速;其势险,其节短;不动如山,动如雷震”。明崇祯八年(西元1635),兵部侍郎毕懋康《军火图说》,载有一幅喷火炙烤的梨花枪,并申明道:“梨花枪以梨花一筒,捆扎于长枪之首,发射数丈,敌著药昏眩倒地,火尽则用枪刺敌。”这类枪兼有火器效能,在新式火器呈现之前,明显是一种有效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