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耳提面命[第2页/共3页]
“殿下言重了,下官能得以帮助两代明君,实是毕生之幸运也,不敢苛求过量,但消有一日,如果下官有所要求,还请殿下法外开恩一回便足矣。”
李恪倒是笑得畅快非常,可陈子明却并未跟着笑,不但没笑,反倒是面色凝重地感慨了一句道。
自汉以来,历朝历代以后宫多多极少都会参与言政,大唐实在也自不例外,不管是窦太后还是长孙皇后,其实在国度政治中,都曾阐扬过关头感化,现在真如果按着陈子明这等严苛的条则履行下去,纵使李恪也算是强势之辈,也当真不敢包管自家的后宫会不会出大乱子,自不免便有些傻了眼了。
“陛下曾有言曰;辅机文武皆能,惜乎平平,中人之姿耳,确然如是乎?不然也,长孙无忌于军略被骗然不成,可不管是心机还是城府,皆属当世稀有之辈,于文事以及治政才气而论,实在也不见得比之房、杜等建国名相差上多少,之以是看起来一无所成,不过是因始终不得实权罢了,究其底子,不过乎其外戚之身份使然,殿下可曾细想过陛下为何如此措置么?”
“子明果社稷干臣也,小王能得子明之助,实三生有幸哉,若能直上青云,当共繁华也,若违此言,叫小王万箭穿心而死!”
李恪明显是听懂了陈子明阐述里的要诀之地点,一想到天下必将大治之事,表情自不免便有些冲动得失了常态,竟至按捺不住地矢语了起来。
“殿下贤明,此事便又触及到了朝堂架构之设置了的,今,我朝乃是虚三级制,那些个所谓的行军大总管、都督等,都不是常设之机构,如此一来,各州之独立性颇大,身为刺史者,常常大权独揽,故而极易滋长野心,此谋逆之本源地点也,若不早做改革,必至后患无穷也。”
李恪既已表了决计,陈子明也就没再藏着掖着了,一字一顿地便将要诀先行道了出来。
“内禁当中,不管后妃,敢言政者,皆废!”
“子明万不成如此说法,小王能有本日,满是仗着子明大力搀扶之成果,此一条,小王永久不敢或忘,莫说一件事,便是十件,百件,小王也自不会有不允之理。”
朝争大胜之下,李恪的表情自是好得很,一下了班,便将陈子明请到了密宅处,见礼方毕,李恪便已是镇静地大笑了起来,可与此同时,心底里也自不免滚过一阵后怕,若不是陈子明的奇妙安排的话,本日这场朝议还真就有着暗沟里翻船之能够。
按光阴算,离着李恪正式即位亦自不远了,换而言之,能推心置要地议论国事的时候也已是未几了,正因为此,陈子明自是须得抓紧时候,将治政之要传授给李恪,以确保本身的打算蓝图能得以实现。
“子明啊,此番真是多亏了你了,若不然,小王怕是应对失措矣,嘿,那长孙老儿可算是搬起石头砸本身的脚,当真可乐得很,哈哈……”
“殿下能贯穿到此点便好,须知前汉亡于外戚之手,后汉灭于寺人之乱,此皆内禁端方不严之所至,陛下虽是深明此点,于行动上,对内禁之权限亦自多有限定,却始终未曾立法明之,非不肯,实不能耳,概因长孙皇后兄妹皆有大功于国,且长孙皇后贤惠,素不轻涉朝政,故而,陛下实无立法之来由,也无立法之需求,以殿下之才,或许也自不必如此,然,殿下能保得后代子孙皆无虞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