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定音鼓[第3页/共7页]
明显,以德治国,就是周人的政治思惟。这个直到明天还在影响我们民族的看法,是周文明和周轨制的核心,也是他们的一大发明。周之前,是没有的。[12]
不能重蹈复辙
太阳从西边升起,并不希奇。周之前,炎帝就是从西边来的,并且是太阳神。周以后,秦人也从西边来,并且做始天子。从殷勤唐,“中国”一向在西边,“太阳”也都是由西往东移。这才有西周、东周,西汉、东汉,西晋、东晋。但无一例外,西在前,东在后。
如果能,如何治?
对此,周公他们自有一套说辞。可惜这些说辞一定让民气服,更一定能让民气悦。这个题目明显必须处理。不然,实施礼法的成果,就不是次序井然,而是忿忿不平。
没错,德这个字,殷商就有了,是甲骨文,并频频见于卜辞。它的字形,是路口或路上一只眼睛。意义也有两个。一个是“视野很直”,以是德通直,也读“直”。另一个是“瞥见了甚么”,以是德通得,也读“得”。在卜辞中,它还被借用来表示“失”。有得就有失,有治就有乱。在古笔墨中,得失治乱,都可以是同一个字。[10]
可比的是埃及。
康叔封就是武王和周公的同母弟弟姬封,排行老九。管蔡之乱后,周公把武庚的群众一分为二,组建成两个新的国度。此中一个给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国号叫宋,公国;另一个则给了康叔封,国号叫卫,侯国。
明显,周人不但有力,并且有智。只不过厥后做总结,就既不谈智,更不谈力,只剩下德。[6]
陈子亢是孔子的粉丝,而孔子不但反对人殉,就连用俑都反对。俑(读如勇)就是殉葬用的土偶和木偶。对于这类东西,孔子深恶痛绝。他乃至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意义是第一个发明俑的人,大抵味断子绝孙吧![3]
何况殷商的祭奠极其频繁,何况奉上祭坛不但有仆从和布衣,另有贵族。因为贵族代价更高,一个顶一万个。当然,杀很多的还是仆从,比如被俘的夷人。究竟上,因为殷纣王的嫡派军队远在东方战区,临时拼集起来对于周武王的,就是这些向来不被当作人看的战俘。他们干活时做牛马,祭奠时做畜牲,现在又拿他们当炮灰,不背叛才怪!
重新安装体系
毫无疑问,周公旦、召公奭、康叔封,都并非天生的品德表率。他们的德,实在是逼出来的。只不过,他们没有被“逼上梁山”,而是被“逼上圣坛”。
遗憾的是,子鱼的反对没有胜利,阿谁不利的国君还是被杀,但齐国的陈子亢(读如刚)反对人殉则大获全胜。陈子亢的哥哥身后,嫂子和管家提出要用活人殉葬,来由是老先存亡在外洋,抱病时没能获得充足的照顾。因而陈子亢便说,最应当到阳间照顾我哥的,不就是二位吗?
这当然不得民气。
有两件事能够证明。
诸如此类的话,周公对召公奭说,也对康叔封说。
公元前641年,宋襄公与曹、邾两国会盟,要杀鄫国国君祭奠社神,一名名叫子鱼的军事法官就激烈反对。他说:用大牲口停止小祭奠尚且不成,那里还敢用人?祭奠就像宴客用饭,哪个敢吃人肉?如此倒行逆施,会有好了局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