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定音鼓[第2页/共7页]
因而,西周青铜器上的德,就在眼睛上面加了“心”,意义是“心中所见”,是内心天下的得失和曲直,也就是“心得”。这就已经非常靠近明天所谓“品德”,固然在周人那边,道是道,德是德。但德字如作他用(比如人名),则还是甲骨笔墨形,有路,有目,偶然,德鼎和德方鼎就是。
血的经验啊!
这,就是中国独占的“贤人崇拜”。
康叔封就是武王和周公的同母弟弟姬封,排行老九。管蔡之乱后,周公把武庚的群众一分为二,组建成两个新的国度。此中一个给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国号叫宋,公国;另一个则给了康叔封,国号叫卫,侯国。
明显,这是一种原始素朴的人道主义,也是孔子和儒家最贵重的思惟。恰是它,厥后生长为“仁”的观点。因为“仁”的本义就是“人其人”,也就是“把人当人”。
因为周公让夏商也有的礼乐脱胎换骨。他先拷贝其数据,再格局化其硬盘,然后遵循本身的需求安装另一个体系,成果便变成了全新的东西。
这当然不得民气。
有两件事能够证明。
公元前641年,宋襄公与曹、邾两国会盟,要杀鄫国国君祭奠社神,一名名叫子鱼的军事法官就激烈反对。他说:用大牲口停止小祭奠尚且不成,那里还敢用人?祭奠就像宴客用饭,哪个敢吃人肉?如此倒行逆施,会有好了局吗?[1]
以礼维序,是西周社会的定海神针。
目前发明的“故意之德”,最早的是在何尊,原文是“恭德裕天”。这是成王期间的礼器,记录了周公修建成周(洛阳)的史实。此中,另有“宅兹中国”四个字,是“中国”一词目前发明的最早笔墨记录。这件出土文物雄辩地证明,周人在停歇了武庚和三监的兵变,完整有资格“居中国而治天下”时,“以德治国”的看法就抽芽了。[11]
天人合一。
从逻辑上讲,这是顺理成章的。是啊,既然“君权天授”,当然要“以德配天”;既然“以报酬本”,当然要“敬天保民”。但这活着界上,倒是独一无二,闻所未闻。天下各文明古国,有宗教治国的,有法律治国的,更有兼用宗教和法律的,另有只靠小我魅力的。以德治国?没传闻过。
毫无疑问,周公旦、召公奭、康叔封,都并非天生的品德表率。他们的德,实在是逼出来的。只不过,他们没有被“逼上梁山”,而是被“逼上圣坛”。
周王有德吗?传闻有。
周公旦语重心长。
没错,得失之得或曲直之直加上“心”,就成了“品德之德”。但品德既然在内心,如何治国?独一的体例,是把无形之德变成无形之物,让它看得见,做得了,也行得通。
礼既然是次序,那便能够用来措置人际干系,保护社会安宁。这就是周公的礼。它的意义,当然不再仅仅只是敬神祭祖,更在于身份认同和社会任务。说得再明白一点,就是每小我有每小我的身份职位和社会角色,比如君臣父子,伉俪兄弟;也都有本身的权力和任务,比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只要明白这一点,各自循分守己,就不会动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