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第1页/共4页]
(五)廷尉,汉朝偶然又称为大理,是最高的法官。
秦汉时中心的行政长官有:(一)奉常,汉初相沿此称,厥后改称太常,掌宗庙礼节。
附带说一说汉朝的加官,这是本官以外另加的官职。
尚书是九卿中少府的属官,生长为尚书台后,事件增加,因而分曹治事,每曹设尚书一人,这是后代中心各部的前身。从东汉到南北朝,部曹尚无定制,隋代始定为吏、民、礼、兵、刑、工六部,属于尚书省。唐避太宗讳,改民部为户部。而后历代相承,作为中心行政机构的六部制根基未变。
(四)太仆,管天子车马。
所谓台阁,是指尚书机构尚书台说的,后代逐步称为尚书省[3],首长是尚书令,副职是尚书仆射。魏文帝鉴于东汉尚书台的权势太大,把它改成核心的履行机构,别的设置以中书监、令为首长的中书省,参掌中枢奥妙。南北朝时天子鉴于中书省权势日大,又设置以侍中为首长的门下省,对中书省加以限定。如许,就构成了皇朝中心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职的轨制:中书省取旨,门下省考核,尚书省履行[4],三省首长同为宰相,共议国政。
自秦乃至于清,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一向未曾停止,大抵而言,是向着皇权兴而相权弱的方向生长,台阁、中书门下、内阁、军机处……都是天子为了限定相权、减弱相权而采纳的呼应办法。总的做法是先让一些职位低下的小官吏充当天子的秘书,然后逐步令其权力加大,直至把本来宰相架空,成为实际上的宰相,这时便又会对皇权构成威胁,天子便再设一机构,让另一些职位低下的小官吏充当其秘书……一来一往的循环当中,相权便日渐微小,而皇权日渐加强了。
宋朝中心是中书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号称二府。枢密院近似秦朝的太尉府,正副首长是枢密使、副使。
诸卿各有属官,这里不都列举,只就郎中令(光禄勋)的属官大夫和郎略加申明以下:汉朝有太中大夫、中大夫(汉武帝改称光禄大夫)等。大夫\\\\\\\"掌论议\\\\\\\",\\\\\\\"无常事,唯诏命所使\\\\\\\",是后代散官的性子(后详)。
(九)少府,管宫廷总务。以上诸官,厥后称为九卿。九卿当中,廷尉、典客和治粟内史管的是政务,其他六卿管的是天子私家事件。
现在普通以为天子辅臣并非宰相,来由有三:1、首辅、辅臣有议政之权,而无监督百官之权,更不能批示六部等行政机构事情。
九卿以外,另有掌管京师治安的中尉(厥后称为执金吾),以及掌管修建宫室的将作少府(厥后称为将作大匠),等等。
3、很长的一段时候里,天子让司礼寺人代行\\\\\\\"批红\\\\\\\"之权,辅臣不但要推断天子之意而行事,更要到处受寺人的制约。
封建天子有文学侍从。汉朝选文章经术之士待诏金马门[13]。或供奉辞赋,或讲论六艺群书,没有特定的官号。唐初设翰林院,这是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并不是中心构造。唐玄宗以翰林待诏(后称翰林供奉)草拟诏令、应和文章。翰林待诏也是文学侍从的性子。厥后另建学士院,出院的称为翰林学士,专掌天子的奥妙诏令,被以为是\\\\\\\"清要显美\\\\\\\"之官。宋朝学士院改称翰林学士院。明清称为翰林院,但职掌和唐宋有所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