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小说网
会员书架
妙境小说网 >游戏竞技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焦作药王庙

焦作药王庙[第2页/共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 初期扶植与变迁:据宋朝《修武县志》记录,汉朝此处建有古刹,后年久损毁。隋文帝年间,在遗址上建天仙庙。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孙思邈在天仙庙后结草为庐,挖井取水,莳植千头柏,炮制草药,治病救人,并来回于太行、王屋山之间,堆集医疗经历,研讨汇集先唐以来的医药文籍与官方药方,完成《令媛要方》《令媛翼方》等册本初稿。孙思邈自三十二岁起,耐久居住于此,前后长达二十六年。

除了千头柏,这座古刹内另有很多其他的古迹值得一提。此中,药王井是一口汗青悠长的古井,井水清澈甜美,传闻具有奇异的药用代价。子母槐则是两棵相互依偎的槐树,它们的树干细弱,枝叶富强,仿佛是一对母子相互保护。

碑的侧面和碑阴部分,保存了原石的原貌,没有停止过量的雕镂。但是,恰是这看似简朴的原石,却隐含着《易经·泰卦》的深切含义。《易经》中的泰卦意味着天、地、人“三才”的调和共处,寄意着通灵吉利、国泰民安。

- 宋至清朝的演变:宋神宗熙宁二年,因玄门影响及孙思邈在官方信奉极盛,“昭惠王行宫”正式改成药王庙,受朝廷敕建,香火鼎盛,占地三百余亩,孙思邈被追封为“妙应真人”。而后,明朝万积年间、清顺治年间、嘉庆二十年(1815年)、道光三年(1823年)及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均对药王庙停止太重修或扩建。

汗青沿革

- 唐朝的生长:唐朝昭惠王李建臣常将天仙庙作为行宫,与孙思邈来往甚密。孙思邈隐居后,昭惠王以其草庐为中间扩建古刹,加固药王井,将药草园扩为行宫花圃。唐贞观年间,朝廷在庙内立下意味国泰民安的“地天泰”碑(透灵碑),以示对孙思邈的崇拜。因昭惠王影响,天仙庙曾易名为“昭惠王行宫”。

千头柏的奇特之处在于它在离空中约70公分的处所开端向四周分叉,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形状。而在树的中间,天然构成了一个凹状,仿佛是大天然特地为它打造的一个坐位。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