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中篇 陶埏》译文[第5页/共10页]
【原文】
⑩素肌、玉骨:此描述瓷器之洁白。
【注释】
革去半:淘汰掉一半。
⑥窀穸(zhūn xī):即墓穴。
④瓴建:《史记.高祖本纪》:“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瓴:本指盛水瓦器,此处指瓦。
砖坯做好后便能够装窑烧制了。每装三千斤砖要烧一个日夜,装六千斤则要烧上两日夜才气够火候。烧砖有的用柴薪窑,有的用煤炭窑。用柴烧成的砖呈青灰色,而用煤烧成的砖呈浅红色。柴薪窑顶上偏侧凿有三个孔用来出烟,当火候已足而不需求再烧柴时,就用泥封住出烟孔,然后在窑顶浇水使砖变成青灰色。烧砖时,如果火力贫乏一成的话,砖就会没有光芒;火力贫乏三成的话,就会烧成嫩火砖,现出坯土的原色,今后颠末霜雪风雨腐蚀,就会当即疏松而重新变回泥土。如果过火一成,砖面就会呈现裂纹;过火三成,砖块就会缩小拆裂、曲折不直而一敲就碎,如同一堆烂铁,就不再适于砌墙了。有些会利用质料的人把它埋在地里做墙脚,这也还算是起到了砖的感化。烧窑时要重视从窑门往内里察看火候,砖坯遭到高温的感化,看起来仿佛有点闲逛,就像金银完整熔化时的模样,这要靠教员傅的经向来辨认把握。
罂缶有嘴和耳,都是别的沾釉水粘上去的。陶器都有底,没有底的只要陕西以西地区蒸饭用的甑子。它是用陶土烧成的而不是用木料制成的。精制的陶器,里外都会上釉,粗制的陶器,有的只是下半体上釉。至于沙盆和齿钵之类,内里也不上釉,使内壁保持粗涩,以便于研磨。沙煲和瓦罐不上釉,以利于传热煮食。
【注释】
②算计:考虑节流工本。
⑥瓦登:瓦做的登。登:高脚器皿。盛食品做祭奠神鬼时用。
塑造杯盘,没有牢固的形式,用双手捧泥放在盔头上,拨盘使转。用剪净指甲的拇指按住泥底,使瓷泥沿着拇指扭转向上展薄,便可捏塑成杯碗的形状(初学者塑不好没有干系,因为陶泥能够被几次利用)。工夫深技术谙练的人,便能够做到千万个杯碗仿佛都是用同一个模型印出来的。在盔帽上塑造小坯时,不必加泥,塑中盘和大碗时,就要加泥扩大盔帽,等陶泥晾干今后再加工。用手指在陶车上旋成泥坯以后,把它翻过来罩在盔帽上印一下,稍晒一会儿而坯还保持潮湿时,再印一次,使陶器的形状圆而周正,然后再把它晒得又干又白。再蘸一次水,带水放在盔帽上用利刀刮削两次(执刀必须非常稳定,如果稍有振动,瓷器成品就会出缺口)。瓷坯修好今后便能够在扭转的陶车上画圈。接着,在瓷坯上绘画或写字,喷上几口水,然后再上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