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附录 <天工开物>着作版本》译文[第8页/共10页]
十3、钟本
1951 年夏,李植本先人李庆城先生将全数收藏册本捐募给国度,此中包含涂本《天工开物》,后转国立北京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保藏。1959 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曾依此本出版了三册线装影印本,印以竹纸,今后国表里人土才有机遇得见此书原貌。但读者利用此书时,须重视此中笔墨刊误之处。此本原版还藏于日本国东京的静嘉堂文库及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Bibliotheque Nationalea Paris)。到目前为止天下上只存有这三部原刊本。关于涂本版次,在上世纪80 年代时俄籍汉学家贝勒(Emil Bretschneider,1833—1901)曾以为《天工开物》第二版发行于1637 年,即崇祯十年丁丑岁。首版刊于何时,他没有申明。
初,颇乏善本也。有书贾分篇托于老学,不几近其取正。老学不勤,终莫能具。而其本今不知所落矣。奚为稗官野乘日以灾木,今此书晚出者,造物惜其秘乎。今已在野生者半矣,觉得不敷惜乎。
日本都贺庭钟撰《天工开物序》(1771)辨别其他,易其有无。废于古,兴[于] 今;如日[自] 东,如日[自] 西,高低纵横者,维其天乎。
这是《天工开物》的第一个当代铅字竖排本,在版本史上是第六版。起因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故称为“商务本”或简称“商本”。20年代时丁文江从罗振玉那边看到菅本后,曾请上海商务印书馆照相复制,追求铅印出版。但因陶本已于1927 年提早问世,是以这个铅印本迟至1933 年才出版。商本以菅本为底本,笔墨订正参考陶本。笔墨根基上是涂本体系,曾加句点,但插图则涂本及陶本兼而用之,成为异化体系,显得体例不一。
明显,他以为印有手书体序文而无年款的杨素卿刊本似为第一版,而涂本似为第二版。此说恐不当。遵循中国当代版刻通例,初刻本序文无年款,而在翻刻第二版时再补加年款,这是违背常理与常例的。如果细心研讨序文并对比旁观书的内容,也不会得出涂本为第二版的结论。
这是20 世纪以来中国发行的第一个《天工开物》新版本。从全部版本史上属于第四版,1927 年以石印线装本情势呈现。该书卷首印有以下字句:“岁在丁卯(1927)仲秋(八月),武进涉园据日本明和年所刊,以《古今图书集成》本校订付印。”1929 年该本又发行重印本,在书的扉页后背印有“岁在已已(1929)/涉园重印”八字。出版此书的是出版家陶湘(1870—l940),陶湘字兰泉,号涉园,清同治九年生,江苏武进人,以其出版《喜咏轩丛书》而着名。因为他是民国年间《天工开物》的最早发行者,故此本称为“陶本”。陶本是用安徽泾县宣纸印的,分上中下三册。早在民国初年《天工开物》便遭到丁文江(1888—1936)、章鸿钊(1878—1951)、罗振玉(1866—1940)及陶湘等人重视,但海内难以找到传本,他们遂以明和八年(1771)和刻本为底本追求出一新版。关于出版颠末,丁文江在1928年写的《重印天工开物卷跋》中作了详细申明,载陶本1929 年版书末。陶湘本人也在《重印天工开物缘起》(1927)中作了近似简介。此本虽以菅本为底本,但亦参考了杨本。前三版(涂本、杨本及菅本)体例大抵不异,版面、行款、笔墨位置都完整一样,插图也根基上为同一体系。至陶本开端则完整打乱了前三版原有的布局,而另起炉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