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桃源雅叙话三教[第2页/共3页]
阿娘玉手重拂袖袖,那衣袖随风飞舞,仿若活动的彩云,举止文雅地为我递上一块点心,轻声道:“夫君,这儒家学说重出世,主动投身于世事当中,仿若那展翅高飞的雄鹰,搏击长空。那道家又如何呢?听闻道家尚天然有为,但是劝人悲观避世,隐于山林之间?”阿娘本日一袭淡青罗裙,外披薄纱,飘飘然有出世之态,好似那道家仙子临尘,遗世独立,不染凡尘。
我接过点心,浅笑谢过,说道:“道家之祖为老子,其着《品德经》,洋洋洒洒五千言,却包含无尽哲理,仿若通俗的夜空,繁星闪动,每一颗皆藏着宇宙的奥妙。道家主张适应天然、有为而治,并非是让人悲观怠惰,而是劝戒世人莫要过分妄为,以免违背天然之道。老子以为,人间万物皆有其运转规律,人应学会适应,如同那水流潺潺,顺势而下,方能畅行无阻,又如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皆适应天时。庄子继老子以后,将道家思惟拓展深化,其清闲游之境地,寻求心灵的自在超脱,不为世俗所拘,仿若那大鹏展翅,扶摇直上九万里,超脱于尘凡的拘束。道家之学对中原文明的影响,表现在哲学思辨、文学艺术、摄生保健等诸多范畴。且观那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山川意境,多有道家天然之趣,画家笔下的山川仿如有灵,烟岚云雾,真真相生,尽显天然之神韵;中医摄生之法,亦有道家顺时摄生、静神养气之理,依循四时更迭,保养身心,以求延年益寿。”
“君郎,”卿卿柔声启唇,声音轻柔委宛,好似黄莺啼鸣,“往昔聆听你报告诸般文明学问,从诗词文赋的美好韵律,到戏曲杂艺的出色绝伦,再至朝代兴衰的波澜壮阔,皆让我等如同开启一扇扇聪明之门,受益匪浅。现在,我心中对儒、释、道三家之学深感猎奇,这三家活着间影响深远,如三条奔腾不息的江河,各自流淌却又相互交叉,津润着中原大地,但是我等却对其详义知之甚少,君郎可否为我们解惑,扒开这知识的迷雾?”卿卿美目盼兮,眼中尽是诚心请教之意,那眼神中的倾慕与依靠愈发深切,如同春日暖阳下的柔波,悄悄泛动在我的心间。
我目光温和地看向伊,说道:“佛教源起于古印度,东汉时传入中原,历经光阴的浸礼,垂垂与本土文明相融,仿若他乡之树移植于中原泥土,生根抽芽,着花成果。佛教核心要义在于‘苦、集、灭、道’四谛,以为人生诸般磨难皆有其因,唯有修行悟道,方可超脱循环之苦,达于涅盘之境,仿若破茧成蝶,摆脱尘凡的束缚。其修行之法浩繁,如持戒、禅定、聪明等,通过这些修行,让民气里安静,洞察世事虚妄,仿若以心为镜,照见万物本真。佛教的传入,为中原文明带来了新的思惟元素,如哲学上的思辨深化,让人对存亡、因果等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虑;文学创作中的新题材与意象,如那《西纪行》中的奇特天下,便包含着深厚的佛教文明秘闻;修建艺术上的佛塔寺庙,飞檐斗拱,寂静厉穆,成为中原大地上奇特的文明景观。并且佛教倡导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之念,也与儒家的仁爱、道家的善念有相通之处,共同滋养着中原子民的心灵,仿若三条清泉会聚,津润着人们的精力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