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灵魂独立,不畏孤寂[第4页/共9页]
懂这个事理,也并不轻易。我在德国住了十年,没有看到有人在大街上吵架,也很少看到小孩子打斗。有一天,我看到了就在我窗外马路劈面的人行道上,两个男孩在打斗,一个大的约十三四岁,一个小的只要约七八岁,个子相差一截,力量差异较着。不知为甚么,两小我竟干起架来。不到一个回合,小的被打倒在地,哭了几声,当即又爬起来持续比武,当然又被打倒在地。如此被打倒了几次,小孩边哭边打,并不伏输,日耳曼民族的特性,昭然可见。此时四周已经集合了一些围观者。我总希冀,有一小我会像在中国一样,主持公理,说一句:“你这么大了,如何能欺负小的呢!”但是没有。最后还是对门住的一名老太太从窗子里对准两个小孩泼出了一盆冷水,两个小孩各自哈哈大笑,战役才告结束。
从天下汗青上来看,中国的春秋战国期间,怪论最多。有的乃至针锋相对,比如孟子讲性善,荀子讲性恶,是同一个大学派中的内部冲突。就是这些异彩纷呈的怪论各自沿着本身的路数一代一代地生长下去,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渊源和根本。
隔阂
我不是大夫,我想冒然提出一个设法。所谓老年愁闷症恐怕十有八九同我上面提出的观点有关,如何医治这类病症呢?我本来想用“无可奉告”来答复。但是,这未免太简慢,因而改写一首打油,题曰《无题》:
我但愿,社会上能多出些怪论。
但我也并不永久倡导怪论。
我是如何实施这个座右铭的呢?不过是顺其天然、随遇而安罢了,没有甚么奇招。
2001年2月27日
最好体例是不睬,
送礼
只等秋风过耳边。
这件小事给了我一个首要的经验,我今后离开了隔阂党。
1998年11月17日
上面说的能够说是常态的送礼,可惜(或者也并不成惜)另有变态的。我小的时候,我们街上住着一个贫民,大师都喊他“处所”,有学问的人说,这就即是汉朝的亭长。每逢过年过节的早上,我们的大门刚一开,就会看到他笑嘻嘻地一手提了一只鸡,一手提了两瓶酒,跨进大门来。鸡咯咯地大吵大嚷,酒瓶上的红签红得炫人眼睛。他嘴里却喊着:“给老爷太太送礼来了。”因而我婶母就立即拿出几毛钱来交给老妈子送出去。这“处所”接了钱,并不像普通送礼的一样,还要尽力斗争,却仍旧提了鸡和瓶子笑嘻嘻地走到另一家去喊去了。这气象我一年起码见三次,厥后也就不觉得奇了。但有一年的某一个节日的凌晨,却见这位“处所”笑容满面地跨进我们的大门,嘴里不喊“给老爷太太送礼来了”,却拉了我们的老妈子交头接耳说了一大篇,厥后终究放声痛骂起来。老妈子出来奉告了我婶母,仍然是拿了几毛钱送出来。这“处所”道了声谢,出了大门,老远还听到他的骂声。厥后老妈子奉告我,他的鸡是本身养了预备下蛋的,每逢过年过节,就临时委曲它一下,被缚了双足倒提着陪他出来逛大街。玻璃瓶子里装的只是水,内里红签是向铺子里借用的。“处所”送礼,在我们那边谁都晓得他的企图,以是向来没有收的。他跑过一天,衣袋塞满了钞票才返来,把瓶子里的水倒出来,把鸡放开。它在一整天“陪绑”之余,还忘不了替他下一个蛋。但本年这“处所”倒运。向第一家送礼,就碰到一家才搬来的外省人。他们竟诚恳不客气地把礼品收下了。这怎能不让这“处所”忿忿呢?他并不是怕瓶子里的凉水给他泄漏本相,肉痛的还是那只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