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有福读书,可慰平生[第1页/共9页]
明白易懂,用不着解释。这首诗的关头有二:一是要学习,二是要惜寸晷。朱子心目中的“学”,同我们的当然不会完整一样。这个事理也用不着多加解释,只要内心明白就行。至于珍惜工夫,更是易懂。但是真正能实施者,却未几见。
至于专门读书的人,历代记录更多。也另有一些关于读书的嘉话,甚么囊萤映雪之类。有人做过实验,不管萤和雪都不能亮到让人能读书的程度,但是在这一则嘉话中所包含的鼓励人读书的热忱则是大师都能感遭到的。另有一些鼓励人读书的话和描画读书兴趣的诗句。“书中自有颜如玉”之类的话,是大师都熟谙的,说这类话的人的“活思惟”是非常不高超的,不会获得大多数人的赞美。关于“四时读书乐”一类的诗,也是大师所熟谙的。可惜我童而习之,至今老朽昏聩,只记着了一句“绿满窗前草不除”,如许的读书情味也是颇能令人神驰的。别的如“红袖添香夜读书”之类的读书情味,代表另一种兴趣。据鲁迅先生说,连大学问家刘半农也神驰,可见确有动听之处了。“雪夜闭门读禁书”代表的情味又自分歧,又是“雪夜”,又是“禁书”,不是也很有人神驰吗?
但是,话还要再说返来,中国悠长的优良的传统文明的传承者,是这一批人,还是“秀才”?答案皎如天日。
为甚么读书是一件“功德”呢?或许有人以为,这就即是问“为甚么人要用饭”一样老练又冒昧,因为没有人反对用饭,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功德。但是,我却以为,凡事都必须问一个“为甚么”,事出都有因,不该当马草率虎,等闲视之。
比来多少年来,我实在忙得短长,像50年代那样在教书和搞行政事情之余还能不足裕的时候读点当时的文学作品的“黄金期间”一去不复返了。不过,幸而我还不能算是一个懒汉,在“内忧”“内乱”的罅隙里,我总要挤出点时候来,读一点北大青年门生的作品。《校刊》上颁发的文学作品,我几近都看。前不久我读到《北大旧事》,这是北大70、80、90三个年代的青年回想和写北大的文章。此中有些篇思惟新奇活泼,文笔清爽超脱,真使我线报酬之一新。中国前人说:“雏凤清于老凤声。”我――如果大师答应我也在此中滥竽一席的话――和我们这些“老凤”,真不能不向你们这一批“雏凤”投畴昔恋慕和佩服的目光了。
1994年12月4日
那么,我作为一个白叟,要对你们说些甚么座右铭呢?你们想要从我这里学些甚么经历呢?我没有多少哲理,我也讨厌说些废话、废话、谎话、大话。我一无灵丹灵药,二无锦囊奇策。我只要一点明白易懂、简朴朴实,迹近须生常谈又确切是真谛的事理。我引一首宋朝大儒朱子的诗:
人类社会的进步,有如活动场上的接力赛。老年人跑第一棒,中年人跑第二棒,青年人跑第三棒。各有各的长度,各有各的任务,相互调和,共同尽力,以期获得最后胜利。这内里并没有凹凸之分,而只要前后之别。老年人不必“倚老卖老”,青年人也不必“倚少卖少”。老年人当然先走,青年人也会变老。如此循环来去,流转不息。这是宇宙和大家间的永久规律,谁也窜改不了一丝一毫。所谓社会的进步,就寓于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