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文渊阁儒士修大典 乾清宫解缙上奏疏(4)[第1页/共4页]
……天下皆谓陛下任喜怒为生杀,而不知皆臣下之乏忠良也。古者善恶,乡邻必记。 今虽有申明旌善之举,而无党庠乡学之规。互知之法虽严,训告之方未备。臣欲求前人治 家之礼,睦邻之法,若古蓝田吕氏之《乡约》,今义门郑氏之家范,布之天下。世臣大族, 率先以劝,旌之复之,为民表帅。
冯唐易老!解缙面前第一个蹦出的就是汉文帝时阿谁敢言的近臣,盘桓朝堂多少年, 却郁郁不能得志,武帝时终究发明了他的闪光点,再想启用,冯唐已是九十高龄的白叟了。
永乐点头:“朕没有指责你的意义,倒是对奏疏里上面的话很有兴趣。你说前朝阴氏 之《韵府》抄辑秽芜,略无可采,愿集一二志士儒英,请得执笔,上溯唐、虞、夏、商、 周、孔,下及关、闽、濂、洛,根实夺目,随事类别,勒成一经,意即作一部大类书,有 这话吧?”
“一言为定!”铁作坊赶上了好铁匠,永乐满脸的笑容,“那,朕就是你的圆梦人了, 把亘古以来的册本都编到一起,做一部天下最大的奇书。”
永乐的用人原则是尽忠者纳,对忠于本身的文臣武将一概不记前嫌,他几近把统统的 重视力都放在了彪炳史册的武功武功上,以是,对像解缙如许有才子之称的文人学士特别 礼敬,即位不久就伶仃召见。问他:“十几年前,你有一份洋洋万言的上封事书?”永乐 不温不火,俄然问到那份当年就因文采和敢言而传得沸沸扬扬的奏疏,解缙不知是福是祸, 没它还不至于回籍多年呢。他跪在地上,心机飞转,才子的才情却在这一刻荡然无存,搜 肠刮肚,憋了好半天也不知如何答复,最后,不得不老诚恳实说了个“是”字,额头上早沁出了精密的汗珠。
说到做到,公然是不到一年,解缙就把奇书摆在了皇上面前,一字排开,也就是百余 册吧!永乐有些绝望,这不是贰心中的大类书啊!最多也就是个集成,但人家辛苦了一年, 总该予以必定,赐名《文献大成》,笑言道:“皇家图书有限,官方藏书又不详,编书如 此,已是不易,就算是个铺垫,下一步,朕着礼部到各地访购图书,不计代价,你要为朕 多荐人才,用十年八年的,朕要修一部亘古以来没有的大类书。”
父子二人谢过皇上悻悻而归,京师同僚竟没有一个送行者。 八年后太祖驾崩,他不想再藏匿本身,展转来到都城,建文时几经周折,才重回翰林院供职,直到燕王靖难得胜,带兵入京,解缙和杨荣等一班文臣一同迎附,叩首马前,成 为新天子的宠臣。
太祖只是摆摆手,一句话都不想说。解缙用力磕着头,内心头七上八下地出了乾清宫。 皇上不再像以往那样如隔三秋的思念了,连着几天不见,解缙左思右想不对劲,想着体例转圜。不久,他又上了一道《承平十策》的奏疏,内容大抵与“万言书”附近,说话却温和、娇媚多了,层次也更清楚。但“十策”一改“万言书”的首要观点,把太祖推许的“封建诸子”大谈特,固然让天子高了兴,但与时论相悖,朝野高低颇不觉得然。然 而,更让太祖头疼的倒是他而后的放浪不羁,无所避讳。
两次上疏以后,皇上虽无奖无惩,但解缙二疏却使他名扬天下,骨子里就有的傲才视 物、口无遮拦的习性在日积月累的压抑、不平和一些人的赞誉中,迭次发作。别人没做的 他做,别人不敢的他敢。代笔为曾任丞相、被杀的罪臣韩国公李善长喊冤,直接叫板天子; 转任御史后,又代笔参劾都察院的堂官都御史;大言不惭到兵部索用皂隶;统统这些都通 过各种渠道堆积到太祖耳中,朱元璋愤激至极,直想着有朝一日打发他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