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文渊阁儒士修大典 乾清宫解缙上奏疏(3)[第1页/共3页]
“迈越前朝,经天纬地!陛下此举实为万世不朽之功,千古留芳之事。”道衍一笑, 由衷地奖饰,但他较着地感遭到体味缙的不平气,心中一叹,对皇上、也是对解缙解释道, “臣觉得,陈济学博才雅,风骚标映,六馆执笔之士,凡有疑问,辄从扣问。先生随问随 答,咸有原委。臣也察看过,其在裁夺凡例、辨别弃取上亦有独到之处,故而保举。王景、 胡俨在陛下身边,就不消臣赘言了。”
“王汝玉、梁潜、邹缉,”皇上的目光刚转过来,解缙已迫不及待。若不是不得不尊 重老衲人,他还想推这三个他以为最好的人选为总裁呢,“此三人一样才高八斗,精通儒 典,又在翰林任职,擢为副总裁,才堪其任,请陛下考虑。”
“先请皇上恕微臣无罪!”解缙又磕了一个头,直起家,见皇上点头,遂言道,“臣 受皇上殿试之恩而授庶吉人,虽常伴天子,也自发人微言轻,不敢妄议朝事,深怕孤负了 皇上信赖。今蒙陛下垂爱,透辟心扉,臣愿不揣浅薄,本日即上疏言事,请皇上恩准。” “就限你一天,”太祖看看解缙初露端倪的小腹,“现在就去,朕要看看人间尽传的 神童、才子到底是酒囊饭袋,还是朕治国所需的左辅右弼。”朱元璋不无滑头地一笑,像追逐一只羊,赶进了死胡同,不任凭摆布又能何为? 当时其世,文武大臣们在太祖天子杀气腾腾的凶光下,又有几个不胆战心惊的,门路以目,噤若寒蝉,全都心照不宣。洪武十三年是胡惟庸案,十五年是空印案,十八年是郭 桓舞弊案,文臣武将及其家属以各种罪名被杀的有几万人,连赫赫军功的魏国公徐达、曹 国公李文忠都莫名其妙地死去。以是,大师每天战战兢兢上朝,乃至在上朝前先和家人诀 别一番,恐怕这一去就真成了风萧萧兮的易水边了,不言事还存亡未卜呢,冒死上疏的人 还真就未几了,以是,皇上才有了高处不堪寒的孤家寡人之感。
永乐不无深意地又看了看解缙,长髯微微颤栗着,“修书用大儒,连钞缮都用书法家,你把朕的心气又拔高了,但若不能如朕所愿,修成了前人徒有其名的甚么博雅图之类,贻笑天下……” 解缙晓得了皇高低一句的潜台词,若等他说出来,在场的别的二人也会尴尬的,遂聪明地接话道,“不消皇上惩办,微臣虽胖了些,找个地缝儿也钻了。” 想不到一语成谶。 六年以后解缙死时,虽没有钻地缝,却在酩酊酣醉中被埋在厚厚的积雪中,耗损尽身上的统统热量,追冰魂雪魄去了。 作为翰林掌院、大类书的总裁之一,解缙乃当下第一大才子。不过,上天造人就是如许独特,付与了他盖世的文采,却给了他一个五短的身材,也算公允。以是他个头不高、 肥肥胖胖,貌似痴顽却聪慧绝伦。洪武初年生在驰名的进士之乡——江西吉水,他给本身 起的字“大绅”和父亲给他起的名字“缙”极其相配,意即显宦之人。大抵是觉驰名和字 过于张扬了,又给本身起了个别号,春雨。
太祖重重地感喟一声,“朕的身边何时才气有一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人,让朕能 感受人间真情,此愿足矣!”
“哈、哈、哈,”永乐一阵开朗的笑声由道衍的值房传出来,跟着一股轻风,传遍文 渊阁,乃至全部都城。多日来因清理建文诸臣连累多人的血腥阴霾仿佛在这股轻风中散去 很多,若得了天下才俊之心,类书之成、之不朽也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