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小说网
会员书架
妙境小说网 >历史军事 >武英殿 > 第11章 下江南钦差治水患 上条陈诸生献锦囊(3)

第11章 下江南钦差治水患 上条陈诸生献锦囊(3)[第1页/共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前人之遗憾,才是我本日之作为,”李庆道,“世人联袂,众心成城,经我等之手, 八百里太湖波澜不惊、气象万千的日子不远了!”

水雾蒙蒙,群山苍苍,远山远景都浮在一派醉意中。好半天,李文郁还沉浸在当年范 蠡和西施泛舟太湖的风情中,无穷舒畅,不能自拔。

“人间瑶池亦因有人间神仙才不枉为瑶池啊!”还是他的部属、侍郎李文郁最懂他的心,吐着感慨,率先把话题扯到面前,望着一泓悠悠的碧水开端发古之幽情。

“太湖古又称‘震泽’、‘具区’、‘五湖’,春秋期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打败 吴国。耐久的同事中,重臣范蠡深知勾践长颈鸟喙,可与共磨难,却不成共繁华的心性, 于风高月黑之夜携立下不世之功的西施,驾一叶扁舟,泛五湖、出三江,杳然不知所向。 厥后在齐国度资巨万,世称陶朱公。晚唐汪遵《五湖》诗云: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飏 五湖风。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

大师的心境终究回转了。 袁复站在船头,一向东望,而不管大船开往甚么方向。他在内心一遍又一各处默念着“三江”、“三江”。他来帮手原吉治水,分开阿谁整日里乌烟瘴气的大理寺,他的心一 下子就敞亮了。他世居松江,对太湖习性有着很深的体味。何时涨,何时落,三江之水势 于太湖的影响,全都了然于心。

灾伤像一张网,紧紧地罩住了大船,罩住了船上的每一小我。远了望去,船面上的这些人,一个个面色凝重,沉默不语,倒像是泥塑木雕的假人了,只要哗哗的摇橹声伴着一 条孤单前行的大船。处在一种哀思降落的情感中,都不说话,并倒霉于思路的奔涌。固然 夏原吉的心中已有了开端设法,他还是但愿大师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构成一个完整的疏 治方略。最好是有人能把世人尽快带出这类哀伤的窘境,在一种欢畅的表情中,统统神思 泉涌的生机才气竞相迸发。

喜好武英殿请大师保藏:武英殿小说网更新速率全网最快。

原吉大声喝采。他不懂水利,但皇上把他派到这里,他就要成为一个水利专家,悉心 筹划,激越世人。群情激昂,万众一心,才是胜利的底子。就像一艘大船,朝廷掌舵,众 人划桨,还担忧它不劈风斩浪吗?原吉接着李庆的话,进一法度动大师的情感,举目远眺, 昂扬道,“波澜不惊,气象万千,这就是本官治水的最高境地。太湖之水蓄而以利农,又 不至水滞而伤农。苟使天公作美,我等疏治后,这三万余顷碧波泛动的太湖,鸥鹭玩耍, 浪舞鱼飞,不唯朝廷贡赋有了保障,近湖百姓更可享鱼米之乡的万世之利!”

“吴淞江本为太湖之冲要,自古以来宣泄了太湖近五成的滞水,故而淤塞也最重。虽 屡经疏导,然大江之潮汐使然,沙泥淤积,屡浚屡塞,河床日高,水流渐缓。自吴江长桥 至下界浦的一百二十余里,本朝虽曾疏浚,也只能勉强泄水。自下界浦抵上海南跄浦口 一百三十余里,远洋之潮汐壅障,已是菱芦丛生,远看倒像是一片废旧的地步了。普通田 地开浚,并无大碍,只是此段吴淞,细沙淤泥泛动,极倒霉于施工。卑职也曾咨访过一些 耆老,皆觉得,嘉定之刘家港,即古娄江之出海口,水流湍急,若能弃吴淞江下流而不消, 使其上游之水直通刘家河,则治水之功近半矣!”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