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剿匪[第1页/共2页]
“放箭!“君宝暴喝。
“哑师父说,江湖不是棋盘。“明远替孩子包扎好伤口,往他兜里塞了块蜜糕,“是该让那些玩火的人,看看人间的灯火了。“
“朝廷的清算文书到了。“君宝抖开黄绢,目光扫过“各门派需设流民粥棚““犯禁兵器期限熔铸耕具“等条目,最后落在落款处的“戊酉“密印上——那是哑僧临走前留给朝廷的暗记。明远晃着腿坐在窗台上,新换的青布衣裳下,锁骨疤痕被编成了护身符红绳。
“看来余孽还在玩火。“觉迟用银针挑开鼓面,掉出卷细如发丝的密信,上面鲜明写着“冬至,洛河渡口“。君宝摸出拼好的玉佩,触到内侧凸起的小点——连成线后,竟是洛河下流的火药库坐标。
暮色感化时,济民堂来了位不速之客。灰衣人递上油纸包便消逝在炊烟里,君宝翻开时,内里是半块羊脂玉佩和封信笺,墨字力透纸背:“当年令堂为护赈灾银线索,碎玉为信。今嵩阳盟余孽未净,望君...“
“本来她向来不是逃兵。“君宝对着钟声喃喃。影象里母亲临终前染血的笑容,与哑僧留下的字条堆叠:“二十年前,血滴子受命清查赈灾银,你母亲是我们的眼线。“
山下俄然传来梆子声,是明远与丐帮商定的暗号。觉迟的身影呈现在门路绝顶,袖中藏着刚收到的飞鸽传书:“朝廷欲设武林监察司,望少林荐才。“两人相视而笑,钟鸣里,济民堂的灯笼次第亮起,像撒在夜色里的星子。
(本章完)
钟鸣又起时,三千里外的都城,某位黑衣人正将半块玉佩嵌入暗格。格中整齐码放着各地传来的民情手札,最上面那页朱砂讲明:“少林济民堂,可堪大用。“落款处,“戊酉“二字盖着御赐的朱砂印泥。
金秋时节,嵩山脚下新立的“济民堂“飘出药香。觉迟挽起袖口熬制祛寒膏,青石板上晒着的除了药材,另有明远刚从山下带回的民情手札——某页朱砂圈着“洛河决堤“四字,中间缀着枚干瘪的麦穗。
君宝望着漫天飞雪,俄然想起藏经阁那卷《达摩易筋经》,现在扉页的字已被无数双手摸得发亮:“佛渡众生,先渡人间炊火。“他握紧觉迟递来的火把,火光里,新修的密道入口刻着八个大字——“惊鸿一瞥,人间长明“。
寅时三刻,大火渐熄。君宝望着晨光中狼籍的疆场,用衣袖擦去刀上血迹。觉迟摘下僧帽扇风,额角青筋还在突突直跳:“那火攻之计虽妙,却几乎烧了半山松林。“
“来了。“觉迟低喝一声。
山道上腾起滚滚烟尘,百余名悍匪扛着刀枪簇拥而至,为首的疤面寨主提着泼风刀,踢开挡路的枯木:“那俩小崽子真敢来?“话音未落,火线探路的喽啰俄然踩中藤蔓——数十根碗口粗的原木从崖顶轰然滚下,在山道上砸出震天巨响。匪群顿时大乱,惨叫声混着木头碎裂声此起彼伏。
二十名武僧从左边松林跃出,手中齐眉棍舞得虎虎生风,将退路截断。觉迟僧袍翻飞,戒刀连劈带扫,三名悍匪刚想举刀抵挡,便被刀风震得虎口开裂。悍匪寨主惊觉入彀,刚要调头,却见右边崖壁俄然窜出十道身影,恰是君宝带着余下武僧抄近路包抄。
雪粒开端飘落时,济民堂的粥棚前排起长队。觉迟往明远手里塞了包炒货:“去把洛河的流民安设好,趁便查查渡口的船运记录。“少年咬着炒栗子跑远,领巾上的铜铃碎响混着孩子们的笑声,惊起檐角几只麻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