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大丈夫当代三尺剑,将十万众,横行天下(五千字章)[第2页/共5页]
天子有按捺地盘兼并之心,臣子也表态支撑。但这件事并不是那么好办的。
常风笑道:“王老弟,别来无恙啊。”
“刚才王守仁提到了成化朝范围最大的两场兵变——成化元年的广西兵变、成化三年的荆襄流民兵变。”
弘治帝道:“本日经筵,与朕年事差未几的,只要王守仁、常风二人。”
王守仁没敢坐,直接问:“常千户找我来有何事?让我还锅盔嘛?我家里没有锅盔,就没带来。”
“朕但愿你二十八或三十八岁的时候,能够成为无能事、会做事的朝廷栋梁!”
“到当时,你便能够正大光亮的上奏疏了。”
弘治帝道:“诸卿以为王守仁的这篇雄文如何?”
徐瘦子来了兴趣:“北边起战事了?胖爷我能不能参与作战?”
“我老祖的至好开平王常遇春说过,大丈夫当代三尺剑,将十万众,横行天下,护佑江山!”
弘治帝怒道:“入贡?有带着五万兵马入贡的嘛?”
弘治帝道:“细心说说,老练在那边?”
半个时候后,翰林院的杂役把王守仁领到了常风面前。
弘治帝笑道:“十八岁的少年郎啊,有如此老练的谈吐那就不奇特了。这事朕就不究查了”
王华直接踹了他一脚:“跪下!”
王恕道:“禀皇上,文采斐然,废纸一张。”
弘治帝龙颜大悦:“说得好!接着说!”
用后代的话说,礼部主客司是管交际的。郎中要求入宫,定是有交际要事禀奏。
王华听了这话如释重负:“多谢常千户高抬贵手。”
弘治帝道:“宣!”
刘笑嫣道:“礼部高侍郎家的小闺女。”
常风跪倒叩首:“臣谢皇上隆恩!”
“瑶人百姓被逼得活不下去。能不造反?”
王守仁答:“读书人应为六合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承平。”
弘治帝道:“朕对待北虏也好,对待东北女真也好,对待西北土鲁番也罢,都是一个战略。”
弘治帝道:“常卿说得好!北虏勇猛善战,频频难下犯境。如果我们学大宋,一味让步。那驱逐我们的就是靖康耻!就是崖山投海!”
王守仁见到常风有些眼熟,一时又想不起在哪儿见过。
“兵变的启事,毫不是他所说的甚么百姓没有禁止私欲,利欲熏心。”
常风不在大殿议军事之列。回到了锦衣卫。
他手中拿着一个小皮郛。皮郛内装着羽檄。
王守仁领旨,从萧敬手中接过那封匿名信,大声朗读着。
“谁迁徙,官府便杀谁。老百姓在本地没吃的,活不下去。官府又不准他们离乡讨个活路。不产生兵变才怪!”
一众臣子皆是不解,皇上为何让一个草民插手经筵?莫非这少年郎是个有大才学在身的青年才俊?
王华怒斥他:“不得无礼。现在你应当称呼‘常千户’。从速跪下施礼,招认罪恶。”
南镇抚司除了管本卫军纪,还管对外军情。
常风这话,听上去在为叛匪摆脱罪恶,大逆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