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传胪大典[第1页/共2页]
能在殿试写出此等文章,也不怪此子年纪轻简便能连中五元。
天元帝对内侍官道:“刘阁老年龄已高,又为选才如此劳累,快赐座!”
待十卷读完,天元帝道:“民富则国强,若民生痛苦,国如何为国。此卷所言详确,对策可行,实该第一甲第一名。”
甚好!
传胪大典开端。
他若画了圈,便获咎了首辅。
他所料不差,“沈五元”只通过题目便能晓得主考官的爱好,还能给出实在之策。
众读卷官皆为朝中重臣,自是会保持面子情,凡是若第一人画了圈,第二人便是不喜此文章,也会画点,而不会是竖与叉。
王翰池压住跳得短长的眼皮,再看文章,刹时便了然。
若点了然,此文章必到不了他手中。
待看完文章,天元帝却久久不语。
一旦他入了三甲,刘门必如虎添翼。
翰林院胡盛只看了文章,便公道地画了圈。
礼部尚书姜永平捧着金榜从殿内走出,立于丹陛上,大声宣读:“天元五年四月二十九日,策试天下贡士,第一甲,赐进士落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礼部官员领着一众贡士到皇极殿广场静候,传胪官们等间隔列于各台阶之上,静待传唱。
王翰池思考再三,毕竟还是画了圈。
原是大名鼎鼎的“沈五元”,也难怪三辅会为了他与首辅对上。
可惜,此人乃是刘秉卿的弟子。
沈逾白的文章便落在首辅李庆芳手上。
李庆芳为官一贯强势,文章一动手便知此乃大名鼎鼎的“沈五元”的考卷。
能任读卷官者,均是朝中重臣。
卷子是按排名摆放,天元帝先看完第一第二的卷子,不辨喜怒。
“沈五元”公然不负盛名,竟能杀出一众文官的重围,暗合他出此题的情意。
每人分得二三十份考卷,读完点评后传于下一读卷官,直到统统考卷在每人手上轮一遍,共同选出十份考卷进献天子。
“圈”为此篇文章极好,“点”为尚可,“竖”为差,“叉”为极差。
至此,首辅、次辅、三辅均表态,后续已无关文章吵嘴,而是派系之争。
待到第二日傍晚,熬了一天一夜的众大臣终究将卷子尽数阅完,填完榜后,便要去处天子进卷。
午门大开,文武百官从左边门入宫,权贵从右边门入宫。
作为会元,沈逾白还是立于众贡士之前。
即便位高权重,他们对考卷也不敢骄易相待,可见殿试之重。
卷子第二个传到刘秉卿刘阁熟行中,待看完文章,又见李庆芳画的点,心中一声冷哼,用朱笔划了圈。
李庆芳思虑半晌,用朱笔划了点。
天元帝在殿试看到沈逾白写此开篇时,只觉得他不通国事,以贤人言夸夸其谈,本日看来,他竟是直至核心。
朱笔落下,便有内侍官捧来大印,天元帝接过,重重印下。
以稼穑为掩,也可缓缓图之,如此甚好。
可此子在殿试公开与圣上会商“馒头滋味”,便是在圣上面前露了脸,若没此子文章,圣上或许会问一句。
凡是如此有才之人,多傲气刚正,此子却笔墨练达,涓滴不像东风对劲的少年郎,倒像是宦海沉浮多年的老臣子普通,实在可贵。
此时大局已定,纵使他身为首辅也没法将入了三甲的卷子压下。
通政司王翰池看到考卷上李庆芳的点与刘秉卿的圈,眼皮便是一跳。
第三日便是传胪大典,三百名贡士穿戴进士服立于午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