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大战来临的东线南翼(上)[第3页/共3页]
东线将领都非常感激施佩尔,因为2个月出产调剂的见效就如此之大,如果能实在遵循这个法度走下去,到年底之前完成统统三号坦克的换装毫不是一种胡想――统帅部和陆军总参谋部的统统参谋职员都光荣当初没接下阿谁关于坦克出产重整案的赌注,不然现在上百个少将以上的军官都得灰溜溜给施佩尔去站岗,一人一礼拜的话都能轮到1945年。(未完待续。)
两边的火炮数量差异较大,一贯秉承大炮兵主义的赤军占有较大上风,德军具有各种口径火炮达1.7万门,而苏军数量已冲破3万门,独一令人欣喜的是在75mm口径以上中型、重型火炮范畴两边数量根基是相称的,论到火炮质量,不管是克虏伯还是斯柯达兵工厂制造的产品都要略胜一筹。德军独一占上风的是空兵力量,两边作战飞机的数量约莫是1600架对1300架,且德军飞机机能占有较大上风。
朱可夫打击的时候掌控得很好,适值曼施坦因在北面的沃罗涅日、南面的卡尔梅克大草原上动用矫捷力量敲击赤军防地时,他动用2个坦克个人军(第1、4坦克个人军)、1个近卫个人军(第1近卫个人军),11个其他个人军兵力(第12、18、21、24、37、51、57、62、64、65、66个人军),代号为“天王星”的庞大守势开端了。为支撑此次反攻斯大林同道也花了血本,不但将全部南线地区三个方面军(顿河方面军、西南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矫捷兵力抽调一空,孤注一掷地动用近90万军队、1000辆坦克朝德国人压去,如果不敷,从远东和西伯利亚抽调过来的别的30万军队还可觉得朱可夫担负固执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