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觉担当[第4页/共6页]
秦昭王不规矩的冰冷话语,给了荀子当头一棒,让荀子吃了一惊。但荀子很快回过神来,以辩士的机灵,把秦昭王非礼的言语变作陈述己见的机遇,沉着而坦直地说:“所谓儒士者,乃师法先王,崇尚礼义,能使臣子谨慎守职而极其恭敬君主的人。君主任用,他就在朝廷经心办事;君主不任用,则退归百姓,诚笃恭敬地做人,必为顺民。虽贫困冻喂,必不以正道妄图财利;无置锥之地,而明于保护社稷之大义。他的呼喊虽无人呼应,但是他却晓得办理万物、保养百姓之法纪。其职位在人上,他就有王宫的才调;在人下,也是社稷之臣,国之珍宝。虽隐于僻巷漏屋,人们没有不尊敬他的,因为治国之大道的确在他那边。”
“好马不吃转头草”,人是不是也该当和马一样,临时非论。他在秦国的确是碰了钉子,遭受了尴尬,让他寒心。
这笑声,不是赞美,是对那“好”字的否定,是对荀子朴拙话语的调侃,是对荀子所讲的儒士对国度非常首要的轻视。一个“好”字,如同锋利的暗箭深深地刺进荀子心中。
田单蓦地将鱼竿折断:“老夫子!田单不是无血性的庸碌之辈。田单报效齐国,毫不退避!”
荀子接过竹简,翻开来细心旁观。一边看,一边说嗯,好,好!这就是你告病家中,涵养身心之所得吗?”
荀子说:“我看到秦国的关塞险要,地理情势便当,山林川谷夸姣,天然资本丰富,这是地形上的优胜。进入国境,察看秦国风俗,其百姓朴素,其音乐不淫邪,其打扮不明丽,其害怕官府而顺服,真像是当代之民啊!到了大小城镇的官府,其百吏严厉当真,无不谦恭俭仆、浑厚谨慎、虔诚取信而不轻易,真像是古之官吏啊!进入都城,察看士大夫,他们出其家门便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不相互勾搭,不拉拢私党,莫不明智通达而廉洁营私,真像是古之士大夫啊!察看秦国的朝廷,退朝之前,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真像是古之朝廷啊!看来秦国历经四代君主,一代比一代强大,并非幸运,乃是在所必定。这就是我所见到的秦国。”说到这里,荀子不无感慨,“安适而有治,繁复而精密,不烦劳而有效果,治之至也。秦国很近似啊!”荀子的话是朴拙的,决不是客气恭维,范睢听得欢畅。当今大儒荀子歌颂秦国“治之至也”,这对秦国事很高的嘉奖。
范睢的聘请与荀子的思虑不谋而合,以是荀子接到聘请,便筹办出发。不想,齐襄王俄然归天,举国哀伤,齐襄王待荀子甚厚,不管从国情还是私交来讲,荀子都不能分开齐国。只能待丧事过后,到第二年(前264〕的秋冬,荀子才从临淄千里西行,越太行,渡河水,去到阿谁被关东六国唾骂的“虎狼之邦”考查一番,亲身看一看那“虎狼之邦”究竟是个甚么模样。
荀子侃侃而谈:“儒士在人上,其感化泛博呀!他有果断的意志,能够使朝政完美,用礼义整肃朝廷,用法规端方官府,使忠、信、爱、利的美德在百姓身上闪现出来。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不为也。由此,君主的大义取信于民,通于四海,天下人异口同声地呼应。这是为甚么呢?因为高贵的名声远扬,天下报酬之景仰。以是,近者欢乐歌之颂之,远者不辞劳苦前来投奔,四海以内若一家。凡是人迹所到的处所没有不归附的,这才是百姓推戴的人君!《诗》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平。’说的就是这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