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 半食(下)[第3页/共3页]
“雒阳王府中的府吏皆精干,只要殿下一纸任命,他们皆可服从于你。”谢浚道,“为低调之计,你全然可孤身前来。可你仍执意要我跟从,为何?”
真乃腥风血雨之地。
“反之, ”我说, “则可尽然得那顺风顺水之利,逢凶化吉,繁华发财,拜相封侯,荫子封妻。”
我说:“岂不闻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等在雒阳行那勾心斗角之事,瞬息万变,实在与疆场行军并无别离,殿下在千里以外,无以插手,晓得诸多细节有弊有利。待事成以后,长史再行奉告不迟,只要达成终究之事,殿下必然不会愤怒。”
我愣了愣。
谢浚不置可否,少顷,道:“东平王乃众宗室之首,弑君之罪未曾落定,只怕一定有人敢开端反他。”
谢浚亦尽是骇怪之色。
谢浚淡笑,没有诘问,却道:“霓生,你让我来雒阳,究竟是为何?”
冯旦看着我,啧啧称奇。
秦王府也不例外。
秦王府夜里没甚么事可做,我问何达,可否借府中藏书一阅。
“交代鄙人看好书房中的书,你如果看上了哪本要带走,一本五十钱。”
“哦?”谢浚问,“为何不奉告他。”
“此事,你与殿下说过么?”他忽而问道。
很多门前都挂着国丧之物,从客岁到本年,三个天子接连归天,那些带孝之物看上去也格外沉重。
秋冬枯燥,从上谷郡到雒阳的门路并无泥泞难行之处,一行人走得甚为顺畅。
我说:“起首,赵国富庶,光亮面上就有两万王国兵马,暗里养的部曲之数,少则五千,多则上万。赵国到雒阳路途平坦易行,攻打不难。其次,东平王用事以来,赵王归附非常殷勤,现在已是太常。长史莫忘了,当初东平王之以是得宗室拥戴,已是因他当上太常,掌管了宗室事件。”
“自当如此,长史王心。”何达浅笑道,说罢,让部下内侍将我的行囊接过。
直到颠末一些官署和达官朱紫的聚居之处,才看出些不一样来。
我对此事没有多大兴趣,却问冯旦:“谢长史畴前到了雒阳,都会回家么?”
“反之呢?”他问。
“这位便是阿生。”谢浚对何达道,“想来殿下亦已将此事奉告了内官,今后阿生在府中,还须内官多多照拂。”
谢浚道:“赵王真有异心?”
谢浚看着我,不置可否。
“东平王当权以后,眼红他的人多得是。”我说,“赵王便是其一。”
冯旦愣了愣, 目光有一丝扭捏。
谢浚似明白了我的意义。
“谢妃?”谢浚皱起眉,问,“你要我劝她何事?”
这谢浚看着是个唯命是从的人,原想秦王看中他乃是在于诚恳,不想也有这等透辟心机。
我说:“以此为喻,我便是那舟。舟上带挈之人,如有一丝异心, 不但繁华全无,还会遭天机反噬,落得身首两处。”
我说:“赵王先前之以是怕事,乃因为伶仃无援,说到底,不过是不信赖梁王罢了。可大长公主与秦王则不一样。得大长公主支撑,可安抚朝臣,得秦王支撑,可威压诸侯。现在之势,诸侯争雄期近,他定然按捺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