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封建的巅峰与瓦解[第3页/共8页]
官僚体系的运转基于文书体系,笔墨是以摇身一变,成为支撑官僚轨制的东西;官僚治国的依凭,首要的是法而不是礼。跟着宗法制、井田制的纷繁粉碎,西周之“礼”的次序不再是理所当然,对社会的标准需求通过“法”来停止。郑国正卿子产铸刑鼎是个标记性事件。晋国正卿叔向书于子产曰:“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span class="mark" title="《春秋左传·昭公六年》。"> 叔向代表的是庄正朴素的三代抱负,仍将公理的根底归于传统,他感到,“礼”的庄严恰在于其不成文,让人日用而不知;一旦成文明,其内蕴的品德意味便会流散,人们只求做到合适条则便可,至于内心的庄敬则不成得。<span class="mark" title="故而孔子亦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拜见《论语·为政》。"> 子产答信叔向曰:“吾以救世也。”他认识到,礼崩乐坏的当下,倘再不以法行世,则世事愈发不成为矣。
铁器与牛耕的呈现,是春秋期间的首要技术进步,到了战国期间开端遍及利用。新技术使得耕作的效力大幅进步,百姓在井田以外大量开垦私田,乃至从井田流亡;另一方面,人丁繁衍越来越多,三年重新分派一次的井田,已经不敷利用,这两个启事都使得井田制开端遭受窘境。反过来,因为新技术的呈现,地盘耕耘轨制从西周期间的休耕制开端向连种制过渡,春秋期间是休耕制与连种制并行,到战国期间连种制占有主导职位。有机肥的应用在春秋末年、战国期间获得了生长,地力是以更易规复,能够支撑连种制。而对二十四骨气的把握也在战国时呈现,这使得对于农时的把握变得比畴昔更好。<span class="mark" title="梁永勉主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农业出版社,1989年,第120―131页。"> 深耕细作,不违农时,在战国时成为能够;同时,这个期间的人丁增加比较敏捷,降落了劳动力的本钱,使得需求多多投入劳动要素的新技术具有了经济可行性,私田遂生长起来。
助法改成彻法,暮年的周天子尝试过,终至失利,两百年后诸侯国的尝试却获得了胜利,启事在于,跟动技术的进步,能够突破既有均衡的新经济要素呈现了。在没有新经济要素的环境下,周厉王会被既有均衡击败;有了新经济要素的注入,则既有均衡本身会被击败。
<h3 class="j-chapter section" data-paragraphid="bd05b4985aed4485a2db4a5b4032b5bb_5">第三节 封建的顶峰与崩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