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帝国的中兴与终结[第1页/共28页]
日本和尚在1889年考查西藏后曾记录道,布里亚特喇嘛在几个大寺学经的有150-200人之多。布里亚特人巴德马耶夫在1893年向沙皇上“万言书”,提出一整套运营蒙藏的计划,主张应将“蒙古、西藏、中国归并于俄国”<span class="mark" title="转引自王弘远《近代俄国与中国西藏》,糊口·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第15页。">。 巴德玛耶夫保举的另一名布里亚特人德尔智,则进入拉萨当真修习,获得最高的梵学学位,并成为十三世达赖喇嘛身边的十名侍读之一。德尔智死力劝说达赖喇嘛依托俄国,宣称“俄国事天下上最强的国度,英国惊骇俄国”,“俄国不直接同西藏交界,因此不会像英国那样危及西藏”,“西藏人要想不落入英国人手中,就必须同俄国建立友爱干系”。<span class="mark" title="转引自王弘远《近代俄国与中国西藏》,第161页。"> 十三世达赖喇嘛是以委任德尔智作为其代表,在清末、民初数次赴俄尝试寻求政治支撑,以对抗英国的影响力;当英国趁着俄国陷于日俄战役有力他顾,于1904年攻入拉萨时,德尔智便护送达赖喇嘛出走至外蒙古库伦,达赖喇嘛乃至曾考虑投奔俄国寻求庇护。
苦于大清海禁的英国东印度公司,18世纪中叶便开端寻觅通过西藏进入中海本地市场的途径,多次尝试都未胜利。19世纪中前期,英(印)逐步扩大到喜马拉雅山麓,终究获得进入西藏的通道;沙俄在这个期间垂垂扩大到中亚,从另一个方向上也靠近了雪域高原。从1870年代起,英、俄两国连续派人入藏考查,并展开了各自进一步的地缘计谋运营。
西藏的运气与远方埃及的运气在此过程中构成了一种勾连。某种意义上能够说,汉、唐时候曾几次看到的草原-高原的南北干系与中原-中亚的东西干系的对峙布局,此时在更大范围上展开,闪现为西伯利亚-印度的南北干系与中国-中东的东西干系的对峙布局;以内亚为轴心的地缘计谋大十字,在汗青上不竭扩大着其范围。这也不啻一个汗青隐喻,证了然在这个汗青阶段,交际,而非内政,才是陈腐的奥斯曼帝国与中华帝国赖以维系本身的底子。<span class="mark" title="笔者在《伊斯坦布尔的文明转型——土耳其政治札记》(载《文明纵横》2015年第3期)一文中,曾对此题目做过进一步的切磋。">
移民地区没有关内旧的社会布局和轨制传统的护佑与牵绊,其本身的社会布局就充满了活动性,使得农耕汉地那种坚毅难变的定居性易于被突破。大清被迫实施各处开放政策,俄国(后为苏联)和日本各怀鬼胎,在东北停止了一系列尽力,修建了大范围的当代交通设施,更使得当代经济的活动性成为东北社会与经济布局拓展中一个根基特性。如此一来,东北古迹般地敏捷成为中国经济生长程度最高的地区,其大豆成为天下商品,归出天下经济的轨道,以此再促开产业化过程。<span class="mark" title="拜见杨乃坤、曹延汹《近代东北经济题目研讨(1916—1945)》,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4—36页。"> 在20世纪前半段,东北已成为中国产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其经济的商品化程度也达到了顶峰,并且构成了一系列颇具国际性的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