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蝗虫与贪官(上).[第2页/共3页]
赵俊臣上一世读书颇多,对于古时之人对于天灾的观点,也略有了解,他晓得前人多数会把天灾看作是一种“天罚”,并对这类“天罚”极其畏敬看重,一场大范围的天灾,乃至还会逼得天子下“罪己诏”,不管是明君还是昏主,都要在“罪己诏”中承认本身德行有亏,以祈求上天谅解。
……
不过,听到刘长安的解释,赵俊臣却感觉,世人的这类愚笨,或许是他的一次机遇。
以是,赵俊臣不但没有受教认同,反而一脸严厉,再无之前的温暖,只是冷冷的盯着刘长安,缓缓说道:“子不语乱力怪神,这句贤人之言,本来刘知府你还记得,看你刚才的反应,左一句天罚右一句蝗神的,我还觉得你是蝗神庙的神棍呢。在我看来,你这知府固然当得不称职,但如果去蝗神庙做事,倒是正合适。”
听赵俊臣如此扣问,刘长安一时候不知该如何答复。
不等刘长安解释,赵俊臣已是接着说道:“刘知府,我且问你,这天罚之谈、蝗神之说,你当真信吗?”
但是,究竟却与赵俊臣的设想南辕北辙。
都是伏于平时,都是起于混乱,都是贪得无厌,都是粉碎力极大,却又让百姓莫名畏敬。
听赵俊臣这诛心之言,刘长安吓得浑身颤抖,却再也不敢随便答复了。
听到赵俊臣之言,刘长安一脸的惶恐莫名,磕磕巴巴的说道:“大、大人,蝗虫如何能够扑杀?蝗灾是蝗神降下的天罚,一旦扑杀,获咎了蝗神,那可如何是好?”
把蝗灾这类天灾视为天罚,这类观点在后代看来,非常好笑,但看到刘长安与许庆彦此时一脸的严厉当真,赵俊臣却认识到,在这个期间,这类论调早已是深切民气。
但此时他恐怕触了赵俊臣的霉头,自是不敢实话实说,虽故意扯谎对付,但又怕惹得赵俊臣更加活力
蝗灾是天罚?蝗虫不能扑杀?不然会获咎蝗神?
以是,刘长安用一幅无可何如的语气,对赵俊臣缓缓解释道:“大人,您有所不知,固然贤人曾云‘子不语怪力乱神’,但百姓愚笨,又那里能晓得贤人之道?先朝的玄扈先生(注一)也曾对蝗灾也有过结论,更获得过先帝的赞成,但毕竟还未深切民气,对那些愚笨百姓而言,蝗灾就是蝗神对他们的奖惩,只能顺不能逆,唯有修德免灾才是正路,在这般环境下,如果冒然构造人力扑杀蝗虫,恐怕不但不能获得这些百姓的了解帮忙,反而会引发官方的发急与震惊,搞不好还会生出乱子呢。也正因为如此,我等处所官员,在蝗灾产生之时,也很少会构造人力扑杀蝗虫,当然,如果有百姓志愿扑杀蝗虫,官府也不会禁止就是了。”
见赵俊臣神采不善,刘长安不由得心中一乱,顾不得本身身在马车当中空间局促,仓猝跪倒赵俊臣面前,叩首说道:“大人恕罪,下官……”
姚崇平生官运安稳,唯独那几年起起伏伏,固然是各种启事使然,但山东蝗灾,无疑是最直接的启事,也是政敌们进犯他时最有力的借口和来由。